黑格尔曾经嘲笑《论语》,说它不过是处世格言而已。从表面上看,《论语》的确有点像是处世格言,但《论语》中孔子的“处世格言”都是基于一定的思想立场、***原则,都是关乎人作为本体存在的价值体认,并非只是个人生存智慧的结晶、生存利害的计较。因此,将《论语》说成处世格言,是浅薄的、粗鲁的、不负责任的。《论语》是卓越的。
但凡学问,必有其方法。孔子做的学问也是一样。我们投机取巧一下,如果知道了孔子做学问的方法,反过来再去理解孔子的学问,是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简单地讲,孔子做学问的方法,是归纳与推理并用。孔子认为,归纳与推理必须并用,如果独用一种方法,是非常危险的。《论语·为政》中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处的“学”,即为方***上的归纳之义,“思”为方***上的推理之义。归纳与推理这两种方法,必须并用、结合使用,否则,没有推理的归纳会使我们陷入无穷无尽的知识海洋中不知所措,没有归纳的推理会使我们陷入逻辑游戏之中不知所由。进一步,孔子告诉***们,单一的推理是没有用处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只是想,没有益处,不如去学,***博记。孔子又告诉***们,“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他反对那种纯粹推理(凭空杜撰)的学风,强调归纳方法(多听、多看)的重要性。
然而,孔子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呢?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讲,赐啊,你以为我是因为下功夫勤奋苦读才有(这么多)见识的吗?子贡回答说,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答道,不是的,我的办法是用“一”来贯穿一切的。孔子的意思,在他的知识里,也有不学而识的成分在。这一信息指引我们,如果把握住了孔子学问中的“一”(即仁),似乎可以窥其全貌。
虽然孔子为学的主张注重实践、反对空谈,但学问毕竟是学问,还是不同于出于个人利害见风使舵的处世格言,总是有其一般的学问规律、逻辑关系在里面。所以,《论语》的体系虽然看似庞杂、零乱,梳理起来,也并非没有头绪。
概括一下,读《论语》,应当把握六个重点。
一是孔子的学说,立足于人性本善的立场之上。只有从人性本善的立场出发,相信人、依靠人,孔子的诸多主张才有逻辑上的可能性。反过来讲,如果立足于人性本恶,孔子的很多主张,很容易被颠覆。
二是孔子的仁,就是人。在《论语》中,抽象的做人标准,或者说孔子理想中的人,抽象的做人要求,就是仁;现实世界中像样的人,就是君子。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应当做的,比如忠恕、爱人等,就是仁的内涵。孔子发现了人,以及作为主体的人的精神的弘扬。生命的价值在于人自身这一观念,是从孔子开始的。
三是孔子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从一个人内心的心理情感作为出发点的。孔子擅长以人的心理情感为依据,从而将现实中的礼与人们内在的心理认同结合起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孔子学说最为重要的凭依。所以,我们才可以从我们的内心找到孔子。
四是孔子的学说是实践导向的。这意味着理论主张要迎合实践场景的要求。即使是同一个名词,比如《论语》中的仁,遇见不同的实践场景时(不同的学生提问),表述会不同。就像水一样,装进不同的容器,呈现出不同的外在形状,人们很容易发现外在的容器不同,很少有人认识到,里面的水还是一样的。这是读《论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五是《论语》不是关于个人生存利害计较、而是关乎人自己作为主体存在的价值体认的作品。当然,《论语》中有很多为人处世方法技巧,但是,这些方法技巧都服从服务于一个目的,即学以***。拿孔子的话说,就是做君子。
六是孔子的思想是由社会到人的,这大概与他坚持的实践导向有关。孔子虽然强调内心体验,但他一切问题的着眼点,还是侧重于从社会整体出发,从而对个人的要求,常常也是要把个人置于社会之下。比如孔子讲,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要求个人牺牲个性,以适应社会生活。孔子的志愿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时刻不忘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发展到现在,中华文化是从社会出发看个人,与西方文化从个人出发看社会,存在着方法路径上的根本差异。
(本文节选自公众号“一见2020”的文章《序:心中的孔子》,作者:李义奇)
免责声明:
1. 《读《论语》,应当把握六个重点》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著者或相关公司所有。
2. 若《83404919文库网》收录的文本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