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内容 » 临川晏氏考略

临川晏氏考略

时间:2023-09-20 06:20:03  热度:0°C

宋代临川晏氏考略

中国封建社会宗族制度,在唐宋之际发生了重大变革。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士大夫家族中存在既非世代***,经济上也不能自给自足,又家族同籍一地,极少或几乎没有迁徙的情况,常常是因为某族人做了***,家族才得以显赫一时。如果这种家族情况较普遍的话,那么通过对典型个案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宋代的社会背景及其宗族制度演变过程中的时代特征。 宋代临川晏氏名显一时,出了著名词人“二晏”,即仁宗时官居宰相的晏殊及其子晏几道,以及南宋高宗时不畏权臣的吏部尚书晏敦复,他们是这个家族中身系荣辱的中心人物。本文拟从社会史角度,以临川晏氏为个案,探寻其家族盛衰的轨迹。 一、先世与籍贯 宋代临川晏氏以“齐国”为郡望,齐国是西周初吕尚封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镇北)。欧阳修《晏元献公殊旧学之碑)(以下简称(旧学碑))记载晏殊(谧“元献”)家世/“有姜之裔,齐为晏氏/齐在春秋,晏显诸侯/传栽桓子,婴称于丘。”这里说晏殊是晏婴(齐国有名的大夫,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曾被封邑临淄)的后代,因而晏殊有称,右淄公”x晏敦复有封“临淄侯,至于齐国大夫晏婴是不是临川晏氏的先祖,具体资料无考。 晏氏的籍贯江西临川(治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无异义。据C!日学碑》,晏殊的高祖晏墉于唐咸通年间(约公元8阅年左右)中进士,死于任上,才将户籍注册到江西高安县,“卒官江西,始著籍于高安(治今江西高安市)。”之后,晏殊的曾祖晏延昌又迁籍到临川,同光绪《临川县志》记载的一致“元献曾祖自高安居临川。此后晏氏都自称“江右临川人”。有(临川晏氏家谱序} (al说晏殊的八世孙晏师吉撰过家谱(已佚),家谱以“临川晏氏”为名,故当以江西临川为晏氏籍贯所在地。 临川晏氏由何方迁往江西无法考证,资料缺乏/宋代临川晏氏可知先世世系如下/ 晏固,晏殊的父亲,曾是宋代一个普通的衙役,据《五朝名臣言行录》,“本抚州(治今江西抚州市)手力节级”,从事文书一类的工作。自晏殊高祖晏墉得中进士,“其后三世不显”,只是因为晏殊当了宰相,“自曾祖以下皆用公贵”[1〕:祖父晏郜封英国公,父亲晏固封秦国公,曾祖母张氏封陈国太夫人,祖母付氏封许国太夫人,母亲吴氏封唐国太夫人。 临川晏氏到了宋代,家族名噪一时,尤其是晏殊一门独盛。二、宋代临川晏氏 晏墉进士为官,已是唐朝经安史之乱,元气大伤,日渐衰落的中后期。国乱家难治,可以想见这时晏氏的家道绝非显赫。直到宋仁宗时期,出了贵为宰相的晏殊,方才有炜自公,厥声以振。临川晏氏的门相,赫然是宋代的大族。 据夏承煮《二晏年谱》,晏固有三子二女,世系表如下/

晏固的三个儿子中,晏颖早夭。他自小和次兄晏殊被誉为“神童”,曾被宋真宗召试翰林院,作瑞莲赋,深得真宗嘉许,赐进士出身,授官奉礼郎。当家人将喜讯传给他时,他“闻报,闭书室高卧。”家人久呼不出,毁门锁人室,颖“则已蜕去”,只遗一书云/“江外三千里,人间十八年。此时谁复见,一鹤上辽天。《宋诗纪事》这段记载,说明晏颖是自绝性命而亡。18岁而逝,甚是可惜。 长子晏融,称“学古优仕”,曾任殿中丞,蹭金紫光禄大夫。晏融一门据《故通仕郎晏宗武墓志铭》(下称《宗武墓志》)可知,世系如下: 但根据(旧学碑),我们已知晏殊的父亲是晏固,祖父才是晏部。 《宗武墓志》也载“大垂相元献公,宗武叔祖也。”这和晏融与晏殊是兄弟的事实相符,因此晏融的父亲不是晏郜,而是晏固。显然《宗武墓志》所载自相矛盾。 晏融一门,子晏昭曾任中散大夫。孙晏防(1053— ?年),字宗武,官至通仕郎。他为人宽厚而好学,有“循吏”之称,“奉法循理不用威严,在位无显功,去而民见思。”卒年48岁。 晏殊一门最盛,他不仅贵为宰相,有八子六女的庞大家庭结构,还有两个地位显赫的女婿,垂相富弼和礼部尚书杨察,以及外曾孙同知院事富直柔和曾孙吏部尚书晏敦复,可谓官宦大家。宋代临川晏氏家族的核心力盘就在于此,很大程度上晏殊一门的荣辱决定着临川晏氏的盛衰。世系如下/ 临川晏氏兴盛的起点是晏殊步入仕途。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七岁就能写文章。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张知白安抚江西,以神童荐之,得真宗赏识,踢同进士出身,时年十四岁。

真宗打破不任“不用江外人”的先规,起用晏殊为升王(宋仁宗)的侍读。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晏殊以户部员外郎知制诰,拜翰林学士,为太子左庶子,“由是参与机密”。真宗卒,晏殊建议章献太后垂帘听政,拜枢密副使。但因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晏殊上疏论张奢不可为枢密使,有违章献太后旨意,再之与张奢发生冲突,“坐以易奢,折其齿”被参有失大臣体,于是罢免枢密副使,以刑部侍郎留守南京(治今河南商丘市)。他在地方任上,邀请正为母亲服丧的范仲淹,“兴学校。延范仲淹以教授诸生。天下兴学,自殊始。”[0]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章献太后卒,仁宗亲政,因晏殊曾为其生母章璐太后撰志文“后无子及”[,],仁宗视为隐恨,现在要治罪晏殊。幸得吕文靖力谏:“然宫省事秘……殊之不审,理容有之。然方章献太后临御,若明言先后实生圣躬,事得安否?”故晏殊未被加罪,只是被罢免参知政事。庆历三年,晏殊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这是晏殊一生功业的顶峰。”[11] 晏殊任官注意荐拔后进,如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韩琦富弼皆进用,泵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尤为可贵的是,晏殊用人不避亲嫌,时殊任相兼枢密使,而富弼任枢密副使,翁婿并立二院,被时人传为美谈。 然而,晏殊“功业的顶峰”维持不到一年,便遭***勤,“(庆历)四年秋,谏官孙甫蔡襄弹奏殊撰章盛皇后志文事”,翻晏殊的旧胀,又告发晏殊“役官兵治邸舍,怀安苟且,无向公之,遂被罢相,以工部尚书知颖州(治今安徽阜阳市)。贬滴原因主要还在于,范仲淹等的“庆历新政”触犯了贵族地主的利益,遭到鉴臣的反对和陷害,范、富、欧等人先后被贬至外地,晏殊也脱不了干系。至和元年(1054年)因病返回京师开封(治今河南开封市)。次年正月病逝,享年65岁。仁宗赠司空兼侍中,谧号“元献”,并门萌“殊子孙及甥未官者九人”1},足见晏殊为临川晏氏家族开创的基业是相当厚实的。 晏殊为人刚简,奉养清廉,家风严谨,子弟习文知礼,长幼有序,文学气氛盎然。晏殊有八子,其中第四子晏崇让(后改名知止),字处善,皇佑元年(1049年)中进十,官至朝请大夫。他爱好古文,尝刊集李白诗歌,还收集父亲所作的《类要二府集》,请临川故人曾巩为写序言,得曾巩赞许/“公之子知止,能守其家者也。”[’4〕据《王夫人墓志铭》,知晏殊还有子称虞部君的,其世系为/但虞部君是谁不可考。 晏殊诸子中,第七子晏几道(1030一n06年)颇得晏殊文风,在文学史上与父亲齐名,号“二晏”,称“晏小山”或“小晏”。晏几道虽然家世显赫,但仕途一直不得意。熙宁七年(1074年),因郑侠上书请罢新法,受牵连入狱。元丰五年(1082年)任颖昌府(治今河南许昌市)许田镇的监官,崇宁四年(1105年)为开封府(治今河南开封市)推官,后退职家居。晏几道生平不肯依傍***,当时人谓之“”。文章自立规模,黄庭坚曾赞日/“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士大夫传之,以为有临淄之风!f} [ 1}]享年76岁。 宋代临川晏氏自晏殊进士为官,从此可称官宦人家。唐宋时期“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因此,家族中不断有人中进士,进士中能多几个***显位者,是维系家族世宦地位的重要条件。终宋一代临川晏氏中进士者达十一人。据光绪(临川县志》、《万姓统谱》,晏殊从孙晏升卿皇祐五年(1053年),晏朋嘉祐四年(1059年),晏中元丰二年(1079年),晏绍林绍兴四年(1134年),及晏殊曾孙晏敦复大观三年(n09年),晏敦临政和五年(1115年),晏肃宜政和三年(1121年),晏殊五世孙晏大正嘉定元年(1208年)皆举进士,加上晏殊、晏颖、晏知止,临川晏氏共有进士十一人。临川晏氏至晏殊曾孙晏敦复声望依旧显赫,但成为晏氏家族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晏敦复(1071一1 145年),字景初,少学于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大观三年(n09年)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兼江淮等路经制使,“以守法作史浩}} (}。他为人刚直不阿,立朝论国事无所回避。时任吏部尚书,秦桧初为宰相,只有晏敦复面带忧色,预言秦桧“***人相矣”。此后,秦桧主张与金议和,遭到晏敦复的极力反对。秦桧派人用“两府地旦夕可至”的利益***敦复,遭到正色拒绝:“吾姜桂之性,到老愈辣,请勿言。”卒不能屈。然而“绍兴和议”最终签定,晏敦复也在与秦桧的交锋中,深刻了解其为人,认为与之同朝宦游,是“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z]0“本性由来不染埃’,同的清高,遂使晏敦复拜请出任闲官,以宝文阁直学士知衡州(治今浙江衡州市)。绍兴十五年(1145年)去世,享年71岁,封临淄侯。这样,随着晏敦复主动到地方任闲宫,放弃******,也拉开了临川晏氏由盛转衰的序幕。 值得提及的是,晏殊的外曾孙,富弼之孙富直柔在高宗绍兴年间也遭遇一场***变故。富直柔(?//-年),字季甲,河南人,年少敏悟,有才名。靖康初(1126年)召踢同进士出身,官至同知院事,位居***大臣要职。后遭“吕颐浩与秦桧忌之”,富直柔遂被罢官,接着,“复以失,入死罪落职”[‘81,从此过上“遂徜徉山泽,放意吟咏” [ 18}的隐居生活,完全脱离仕途。富直柔的落职或许和晏敦复与秦桧的针锋相对有一定关系,同时,这两件事直接影响了晏氏子弟的仕途。 到晏殊五世孙晏大正时,家世已今非昔比。晏大正(1178-1227年),字子中,幼时致力学习,常与寒士游处。嘉定元年(1加8年)考中进士,官下朝奉郎。开禧年间,韩侂胄兵败与金议和,晏大正上书力阻。认为“大失人心,重损国体”(191在任成都府路(治今四川成都市)都铃司斡官,主持西部边防事务中,晏大正亲率部下在天水(治今甘肃天水市)痛击金兵立下赫赫战功。然个人力量终不能力挽狂澜,国家兵败议和的情势已不可阻挡,南宋“积贫积弱”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晏大正“微疾逝矣”〔l9],卒年50岁,留下壮志未酬的遗憾。 据《二晏年谱》统计,临川晏氏在宋金战争中,有为国捐躯者二人,即晏几道之子晏溥和晏殊玄孙晏孝广。晏溥。字慧开/喜好古文,曾写过《晏氏鼎彝谱》一卷,记录亲见的三代鼎彝与器皿。靖康初,他任官河北(治今河北大名县东北)/曾疏散家产,招寡将士抗击金兵。并与妻赵玉***着戎服,跨战马,亲临阵前,直至为国牺牲[ZO]。晏孝广只载建炎三年(1129年)与金作战殉国,具体情形不知。其女晏师姑记载较详,据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其主母爱之,抚育如己出,虏中传夸焉。时年方十五,之后情况不明。然临川晏氏的抗争,既不能挽阻宋代内优外患的社会状况,更不能拯救国运沉浮下的家世峨渺。宋代临川晏氏由晏敦复拜授闲官,富直柔落职隐居,到晏大正一腔酬国热血无以抛洒,到此已将晏殊创建的家族史上最辉煌的一页翻过,日渐走向衰落。三、后世及迁徙据虞集《道园学古录》载,晏殊八世孙晏师吉写过《临川晏氏家谱》虞集为之序。晏师吉,元代临川(治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临川逍遥峰福胜院主持僧。《临川晏氏家谱》(序,下简称《序》)说他“上距元献八世,距尚书公六世/。尚书公是晏殊“第八子之子,六十三而吸,而尚书之子,生三岁而孤,是以师吉之系/,因此“历三百年而才八世云尔。”然《序》所载有与(旧学碑)不符之处,如《序》说“元献公九子”,而(旧学碑》载八子。欧阳修是晏殊同时代人,当以其录为确凿。另,《序》记尚书公的功绩。“秦桧***误国,胡公邦衡慷概一疏,当时伟之。”闭似有尚书公就是晏敦复之嫌。一则敦复曾官至吏部尚书,二则敦复有与秦桧抗争和议事实。《序》说敦复是晏殊“第八子之子”,即晏传正之子,若确是如此那敦复该是晏殊之孙而非曾孙了。笔者认为晏师吉家世颇有怀疑之处。不管怎样,这本身也说明宋代临川晏氏曾显赫一时,而后世多无传或疑误,只能表明临川晏氏家道的中落。 另有见明代汤显祖《玉茗堂诗·九》,“送晏礼垣陪都,公临川沙河元献后/徙寓南昌(治今江西南昌市)云云。”还蹭诗赞晏礼垣:“千年相国风流在,长向沙河问灌龙。”沙河在临川县北,晏殊祖墓所在地。此外有关临川晏氏后代的资料欠缺。 临川晏氏世居临川,未发生大规模举族迁移。然综合宋代临川晏氏诸族人墓志铭可知,其家族葬地主要有两块:一块在许州阳翟县(治今河南禹州市)麦秀乡(或称“旧学乡”),另一块在临川县(治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长乐乡。晏殊死后就葬于“许州阳翟县麦秀乡之北”[t],因晏殊曾在开封府任官,又病逝开封,所以河南这块葬地当属晏氏享受的食邑,不能作为宋代临川晏氏发生迁徙的证据。宋代临川晏氏“徙迁不常}[11当是可信。宋代临川晏氏的盛衰固然与***仕途的成败有关,此外,家族内部婚姻与人口、妇女与教育、寿命与仕途、田产与经营的情况也不容忽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限于篇幅,笔者对宋代临川晏氏盛衰的原因将另作专门分析。 考宋代临川晏氏,世居临川,几无迁徙,其盛衰的轨迹可由晏殊为官到晏敦复居闲官描出,反映了唐宋之际门阀世族已失去存在的基础。社会风气发生由魏晋“尚姓”,即重视门弟,到宋代“尚官”,即重视授官拜耳的转变。在宋代“尚官”风行的时代,类似晏氏昙花一现的家族一定还有,说明对“尚姓”家族门弟观念的淡化。所以有宋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的说法,当是属实。 这样,宋代的宗族制度发展趋向于“敬宗收族,即维系一个更为松散的家族关系,只要同祖宗都收为家族的成员,这在血缘亲疏和地缘远近的重视程度上,明显不及魏晋,对以后中国社会的宗族制度影响极大。

参考文献

杜大班。名臣碑传碗璞之集[M],上卷3,晏元献公殊旧学之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杜大玫甲名臣碑传碗坎之集L }}/上卷3。晏元献公殊旧学之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县志辑(46),光绪抚州府志/二兀MJ。江苏古籍出版社甲上海书店/巴蜀书店1996a虞集,道园学古录[MJ一卷}}/王云五/万有文库,商务印书馆/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C}J/卷6之3。尼相晏元献公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厉鸽,辑撰/宋诗纪事【MJ/卷7、卷2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复承淑/唐宋词人年谱[M],二晏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谢逸/溪堂集}}J/卷9(故通仕郎晏宗武墓志铭、延陵吴夫人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C}} }/称/东都事略〔M〕/卷56,晏殊,宋史资料萃编第一辑,}}}}/〔10〕八专靖辑。宋人轶事汇编} }tl卷7,晏殊,中华书局本上册/X11l逸生/晏殊〔J 3/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卷3,山东教育出版社,198 x/C1}]托托等/宋史〔M〕,卷3}1/晏殊传,开明书店铸版,【13}苏颂撰,苏携/苏魏公集〔MI/卷20,司空侍中临溜公晏殊谧元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C}}}曾巩/元丰类稿C}1/卷13/类要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C}}l张来/张右史案C}}卷60、王夫人墓志铭,四部丛刊初编本/C}}}黄庭坚/豫章黄先生集CM}/卷16,小山词序,四部丛刊初编本/C}}l司马光,司马文正温国公集L」二卷30,贡院乞逐路取人状。四部丛刊初编本/【18」托托等/宋史〔M],卷}}}/富直柔传,开明书店铸版,C }}}曹彦约甲昌谷集f }} /卷}}/朝奉郎致仕晏子中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C}}l陆心渊/宋史冀C}J/卷30,委薄,中华书局本,}}}1张邦炜。宋代盐泉苏氏剖析[f}}。四刀!师大历史系印,1卯4/

宋代临川晏氏考略

中国封建社会宗族制度,在唐宋之际发生了重大变革。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士大夫家族中存在既非世代***,经济上也不能自给自足,又家族同籍一地,极少或几乎没有迁徙的情况,常常是因为某族人做了***,家族才得以显赫一时。如果这种家族情况较普遍的话,那么通过对典型个案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宋代的社会背景及其宗族制度演变过程中的时代特征。 宋代临川晏氏名显一时,出了著名词人“二晏”,即仁宗时官居宰相的晏殊及其子晏几道,以及南宋高宗时不畏权臣的吏部尚书晏敦复,他们是这个家族中身系荣辱的中心人物。本文拟从社会史角度,以临川晏氏为个案,探寻其家族盛衰的轨迹。 一、先世与籍贯 宋代临川晏氏以“齐国”为郡望,齐国是西周初吕尚封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镇北)。欧阳修《晏元献公殊旧学之碑)(以下简称(旧学碑))记载晏殊(谧“元献”)家世/“有姜之裔,齐为晏氏/齐在春秋,晏显诸侯/传栽桓子,婴称于丘。”这里说晏殊是晏婴(齐国有名的大夫,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曾被封邑临淄)的后代,因而晏殊有称,右淄公”x晏敦复有封“临淄侯,至于齐国大夫晏婴是不是临川晏氏的先祖,具体资料无考。 晏氏的籍贯江西临川(治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无异义。据C!日学碑》,晏殊的高祖晏墉于唐咸通年间(约公元8阅年左右)中进士,死于任上,才将户籍注册到江西高安县,“卒官江西,始著籍于高安(治今江西高安市)。”之后,晏殊的曾祖晏延昌又迁籍到临川,同光绪《临川县志》记载的一致“元献曾祖自高安居临川。此后晏氏都自称“江右临川人”。有(临川晏氏家谱序} (al说晏殊的八世孙晏师吉撰过家谱(已佚),家谱以“临川晏氏”为名,故当以江西临川为晏氏籍贯所在地。 临川晏氏由何方迁往江西无法考证,资料缺乏/宋代临川晏氏可知先世世系如下/ 晏固,晏殊的父亲,曾是宋代一个普通的衙役,据《五朝名臣言行录》,“本抚州(治今江西抚州市)手力节级”,从事文书一类的工作。自晏殊高祖晏墉得中进士,“其后三世不显”,只是因为晏殊当了宰相,“自曾祖以下皆用公贵”[1〕:祖父晏郜封英国公,父亲晏固封秦国公,曾祖母张氏封陈国太夫人,祖母付氏封许国太夫人,母亲吴氏封唐国太夫人。 临川晏氏到了宋代,家族名噪一时,尤其是晏殊一门独盛。二、宋代临川晏氏 晏墉进士为官,已是唐朝经安史之乱,元气大伤,日渐衰落的中后期。国乱家难治,可以想见这时晏氏的家道绝非显赫。直到宋仁宗时期,出了贵为宰相的晏殊,方才有炜自公,厥声以振。临川晏氏的门相,赫然是宋代的大族。 据夏承煮《二晏年谱》,晏固有三子二女,世系表如下/

晏固的三个儿子中,晏颖早夭。他自小和次兄晏殊被誉为“神童”,曾被宋真宗召试翰林院,作瑞莲赋,深得真宗嘉许,赐进士出身,授官奉礼郎。当家人将喜讯传给他时,他“闻报,闭书室高卧。”家人久呼不出,毁门锁人室,颖“则已蜕去”,只遗一书云/“江外三千里,人间十八年。此时谁复见,一鹤上辽天。《宋诗纪事》这段记载,说明晏颖是自绝性命而亡。18岁而逝,甚是可惜。 长子晏融,称“学古优仕”,曾任殿中丞,蹭金紫光禄大夫。晏融一门据《故通仕郎晏宗武墓志铭》(下称《宗武墓志》)可知,世系如下: 但根据(旧学碑),我们已知晏殊的父亲是晏固,祖父才是晏部。 《宗武墓志》也载“大垂相元献公,宗武叔祖也。”这和晏融与晏殊是兄弟的事实相符,因此晏融的父亲不是晏郜,而是晏固。显然《宗武墓志》所载自相矛盾。 晏融一门,子晏昭曾任中散大夫。孙晏防(1053— ?年),字宗武,官至通仕郎。他为人宽厚而好学,有“循吏”之称,“奉法循理不用威严,在位无显功,去而民见思。”卒年48岁。 晏殊一门最盛,他不仅贵为宰相,有八子六女的庞大家庭结构,还有两个地位显赫的女婿,垂相富弼和礼部尚书杨察,以及外曾孙同知院事富直柔和曾孙吏部尚书晏敦复,可谓官宦大家。宋代临川晏氏家族的核心力盘就在于此,很大程度上晏殊一门的荣辱决定着临川晏氏的盛衰。世系如下/ 临川晏氏兴盛的起点是晏殊步入仕途。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七岁就能写文章。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张知白安抚江西,以神童荐之,得真宗赏识,踢同进士出身,时年十四岁。

真宗打破不任“不用江外人”的先规,起用晏殊为升王(宋仁宗)的侍读。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晏殊以户部员外郎知制诰,拜翰林学士,为太子左庶子,“由是参与机密”。真宗卒,晏殊建议章献太后垂帘听政,拜枢密副使。但因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晏殊上疏论张奢不可为枢密使,有违章献太后旨意,再之与张奢发生冲突,“坐以易奢,折其齿”被参有失大臣体,于是罢免枢密副使,以刑部侍郎留守南京(治今河南商丘市)。他在地方任上,邀请正为母亲服丧的范仲淹,“兴学校。延范仲淹以教授诸生。天下兴学,自殊始。”[0]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章献太后卒,仁宗亲政,因晏殊曾为其生母章璐太后撰志文“后无子及”[,],仁宗视为隐恨,现在要治罪晏殊。幸得吕文靖力谏:“然宫省事秘……殊之不审,理容有之。然方章献太后临御,若明言先后实生圣躬,事得安否?”故晏殊未被加罪,只是被罢免参知政事。庆历三年,晏殊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这是晏殊一生功业的顶峰。”[11] 晏殊任官注意荐拔后进,如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韩琦富弼皆进用,泵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尤为可贵的是,晏殊用人不避亲嫌,时殊任相兼枢密使,而富弼任枢密副使,翁婿并立二院,被时人传为美谈。 然而,晏殊“功业的顶峰”维持不到一年,便遭***勤,“(庆历)四年秋,谏官孙甫蔡襄弹奏殊撰章盛皇后志文事”,翻晏殊的旧胀,又告发晏殊“役官兵治邸舍,怀安苟且,无向公之,遂被罢相,以工部尚书知颖州(治今安徽阜阳市)。贬滴原因主要还在于,范仲淹等的“庆历新政”触犯了贵族地主的利益,遭到鉴臣的反对和陷害,范、富、欧等人先后被贬至外地,晏殊也脱不了干系。至和元年(1054年)因病返回京师开封(治今河南开封市)。次年正月病逝,享年65岁。仁宗赠司空兼侍中,谧号“元献”,并门萌“殊子孙及甥未官者九人”1},足见晏殊为临川晏氏家族开创的基业是相当厚实的。 晏殊为人刚简,奉养清廉,家风严谨,子弟习文知礼,长幼有序,文学气氛盎然。晏殊有八子,其中第四子晏崇让(后改名知止),字处善,皇佑元年(1049年)中进十,官至朝请大夫。他爱好古文,尝刊集李白诗歌,还收集父亲所作的《类要二府集》,请临川故人曾巩为写序言,得曾巩赞许/“公之子知止,能守其家者也。”[’4〕据《王夫人墓志铭》,知晏殊还有子称虞部君的,其世系为/但虞部君是谁不可考。 晏殊诸子中,第七子晏几道(1030一n06年)颇得晏殊文风,在文学史上与父亲齐名,号“二晏”,称“晏小山”或“小晏”。晏几道虽然家世显赫,但仕途一直不得意。熙宁七年(1074年),因郑侠上书请罢新法,受牵连入狱。元丰五年(1082年)任颖昌府(治今河南许昌市)许田镇的监官,崇宁四年(1105年)为开封府(治今河南开封市)推官,后退职家居。晏几道生平不肯依傍***,当时人谓之“”。文章自立规模,黄庭坚曾赞日/“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士大夫传之,以为有临淄之风!f} [ 1}]享年76岁。 宋代临川晏氏自晏殊进士为官,从此可称官宦人家。唐宋时期“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因此,家族中不断有人中进士,进士中能多几个***显位者,是维系家族世宦地位的重要条件。终宋一代临川晏氏中进士者达十一人。据光绪(临川县志》、《万姓统谱》,晏殊从孙晏升卿皇祐五年(1053年),晏朋嘉祐四年(1059年),晏中元丰二年(1079年),晏绍林绍兴四年(1134年),及晏殊曾孙晏敦复大观三年(n09年),晏敦临政和五年(1115年),晏肃宜政和三年(1121年),晏殊五世孙晏大正嘉定元年(1208年)皆举进士,加上晏殊、晏颖、晏知止,临川晏氏共有进士十一人。临川晏氏至晏殊曾孙晏敦复声望依旧显赫,但成为晏氏家族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晏敦复(1071一1 145年),字景初,少学于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大观三年(n09年)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兼江淮等路经制使,“以守法作史浩}} (}。他为人刚直不阿,立朝论国事无所回避。时任吏部尚书,秦桧初为宰相,只有晏敦复面带忧色,预言秦桧“***人相矣”。此后,秦桧主张与金议和,遭到晏敦复的极力反对。秦桧派人用“两府地旦夕可至”的利益***敦复,遭到正色拒绝:“吾姜桂之性,到老愈辣,请勿言。”卒不能屈。然而“绍兴和议”最终签定,晏敦复也在与秦桧的交锋中,深刻了解其为人,认为与之同朝宦游,是“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z]0“本性由来不染埃’,同的清高,遂使晏敦复拜请出任闲官,以宝文阁直学士知衡州(治今浙江衡州市)。绍兴十五年(1145年)去世,享年71岁,封临淄侯。这样,随着晏敦复主动到地方任闲宫,放弃******,也拉开了临川晏氏由盛转衰的序幕。 值得提及的是,晏殊的外曾孙,富弼之孙富直柔在高宗绍兴年间也遭遇一场***变故。富直柔(?//-年),字季甲,河南人,年少敏悟,有才名。靖康初(1126年)召踢同进士出身,官至同知院事,位居***大臣要职。后遭“吕颐浩与秦桧忌之”,富直柔遂被罢官,接着,“复以失,入死罪落职”[‘81,从此过上“遂徜徉山泽,放意吟咏” [ 18}的隐居生活,完全脱离仕途。富直柔的落职或许和晏敦复与秦桧的针锋相对有一定关系,同时,这两件事直接影响了晏氏子弟的仕途。 到晏殊五世孙晏大正时,家世已今非昔比。晏大正(1178-1227年),字子中,幼时致力学习,常与寒士游处。嘉定元年(1加8年)考中进士,官下朝奉郎。开禧年间,韩侂胄兵败与金议和,晏大正上书力阻。认为“大失人心,重损国体”(191在任成都府路(治今四川成都市)都铃司斡官,主持西部边防事务中,晏大正亲率部下在天水(治今甘肃天水市)痛击金兵立下赫赫战功。然个人力量终不能力挽狂澜,国家兵败议和的情势已不可阻挡,南宋“积贫积弱”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晏大正“微疾逝矣”〔l9],卒年50岁,留下壮志未酬的遗憾。 据《二晏年谱》统计,临川晏氏在宋金战争中,有为国捐躯者二人,即晏几道之子晏溥和晏殊玄孙晏孝广。晏溥。字慧开/喜好古文,曾写过《晏氏鼎彝谱》一卷,记录亲见的三代鼎彝与器皿。靖康初,他任官河北(治今河北大名县东北)/曾疏散家产,招寡将士抗击金兵。并与妻赵玉***着戎服,跨战马,亲临阵前,直至为国牺牲[ZO]。晏孝广只载建炎三年(1129年)与金作战殉国,具体情形不知。其女晏师姑记载较详,据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其主母爱之,抚育如己出,虏中传夸焉。时年方十五,之后情况不明。然临川晏氏的抗争,既不能挽阻宋代内优外患的社会状况,更不能拯救国运沉浮下的家世峨渺。宋代临川晏氏由晏敦复拜授闲官,富直柔落职隐居,到晏大正一腔酬国热血无以抛洒,到此已将晏殊创建的家族史上最辉煌的一页翻过,日渐走向衰落。三、后世及迁徙据虞集《道园学古录》载,晏殊八世孙晏师吉写过《临川晏氏家谱》虞集为之序。晏师吉,元代临川(治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临川逍遥峰福胜院主持僧。《临川晏氏家谱》(序,下简称《序》)说他“上距元献八世,距尚书公六世/。尚书公是晏殊“第八子之子,六十三而吸,而尚书之子,生三岁而孤,是以师吉之系/,因此“历三百年而才八世云尔。”然《序》所载有与(旧学碑)不符之处,如《序》说“元献公九子”,而(旧学碑》载八子。欧阳修是晏殊同时代人,当以其录为确凿。另,《序》记尚书公的功绩。“秦桧***误国,胡公邦衡慷概一疏,当时伟之。”闭似有尚书公就是晏敦复之嫌。一则敦复曾官至吏部尚书,二则敦复有与秦桧抗争和议事实。《序》说敦复是晏殊“第八子之子”,即晏传正之子,若确是如此那敦复该是晏殊之孙而非曾孙了。笔者认为晏师吉家世颇有怀疑之处。不管怎样,这本身也说明宋代临川晏氏曾显赫一时,而后世多无传或疑误,只能表明临川晏氏家道的中落。 另有见明代汤显祖《玉茗堂诗·九》,“送晏礼垣陪都,公临川沙河元献后/徙寓南昌(治今江西南昌市)云云。”还蹭诗赞晏礼垣:“千年相国风流在,长向沙河问灌龙。”沙河在临川县北,晏殊祖墓所在地。此外有关临川晏氏后代的资料欠缺。 临川晏氏世居临川,未发生大规模举族迁移。然综合宋代临川晏氏诸族人墓志铭可知,其家族葬地主要有两块:一块在许州阳翟县(治今河南禹州市)麦秀乡(或称“旧学乡”),另一块在临川县(治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长乐乡。晏殊死后就葬于“许州阳翟县麦秀乡之北”[t],因晏殊曾在开封府任官,又病逝开封,所以河南这块葬地当属晏氏享受的食邑,不能作为宋代临川晏氏发生迁徙的证据。宋代临川晏氏“徙迁不常}[11当是可信。宋代临川晏氏的盛衰固然与***仕途的成败有关,此外,家族内部婚姻与人口、妇女与教育、寿命与仕途、田产与经营的情况也不容忽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限于篇幅,笔者对宋代临川晏氏盛衰的原因将另作专门分析。 考宋代临川晏氏,世居临川,几无迁徙,其盛衰的轨迹可由晏殊为官到晏敦复居闲官描出,反映了唐宋之际门阀世族已失去存在的基础。社会风气发生由魏晋“尚姓”,即重视门弟,到宋代“尚官”,即重视授官拜耳的转变。在宋代“尚官”风行的时代,类似晏氏昙花一现的家族一定还有,说明对“尚姓”家族门弟观念的淡化。所以有宋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的说法,当是属实。 这样,宋代的宗族制度发展趋向于“敬宗收族,即维系一个更为松散的家族关系,只要同祖宗都收为家族的成员,这在血缘亲疏和地缘远近的重视程度上,明显不及魏晋,对以后中国社会的宗族制度影响极大。

参考文献

杜大班。名臣碑传碗璞之集[M],上卷3,晏元献公殊旧学之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杜大玫甲名臣碑传碗坎之集L }}/上卷3。晏元献公殊旧学之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县志辑(46),光绪抚州府志/二兀MJ。江苏古籍出版社甲上海书店/巴蜀书店1996a虞集,道园学古录[MJ一卷}}/王云五/万有文库,商务印书馆/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C}J/卷6之3。尼相晏元献公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厉鸽,辑撰/宋诗纪事【MJ/卷7、卷2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复承淑/唐宋词人年谱[M],二晏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谢逸/溪堂集}}J/卷9(故通仕郎晏宗武墓志铭、延陵吴夫人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C}} }/称/东都事略〔M〕/卷56,晏殊,宋史资料萃编第一辑,}}}}/〔10〕八专靖辑。宋人轶事汇编} }tl卷7,晏殊,中华书局本上册/X11l逸生/晏殊〔J 3/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卷3,山东教育出版社,198 x/C1}]托托等/宋史〔M〕,卷3}1/晏殊传,开明书店铸版,【13}苏颂撰,苏携/苏魏公集〔MI/卷20,司空侍中临溜公晏殊谧元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C}}}曾巩/元丰类稿C}1/卷13/类要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C}}l张来/张右史案C}}卷60、王夫人墓志铭,四部丛刊初编本/C}}}黄庭坚/豫章黄先生集CM}/卷16,小山词序,四部丛刊初编本/C}}l司马光,司马文正温国公集L」二卷30,贡院乞逐路取人状。四部丛刊初编本/【18」托托等/宋史〔M],卷}}}/富直柔传,开明书店铸版,C }}}曹彦约甲昌谷集f }} /卷}}/朝奉郎致仕晏子中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C}}l陆心渊/宋史冀C}J/卷30,委薄,中华书局本,}}}1张邦炜。宋代盐泉苏氏剖析[f}}。四刀!师大历史系印,1卯4/

温馨提示:
1. WEO啦仅提供《临川晏氏考略》全文中的部分公开内容,版权归原著者或相关公司所有。
2. 以上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免费公开的渠道,若文章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通知我们立即删除。
3. 当前页面地址:http://www.weo.la/doc/3ed3aa5604f8b259.html 复制内容请保留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