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兵法,为春秋时期孙武所作,成书时间据《史记》记载约公元前 500 年左右。这在1972 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基出土文物《孙子兵法》竹简查证与现存的《孙子兵法》原文只是略有出入,从而基本上验证了司马迁(约前145/前135-?)的记载。
中国所代研究《孙子兵法》的将领,见之历史记载的很多,战国时代的孙腕,西汉的张良、韩信,三国的诸葛亮、曹操,唐代李世民、李靖,未代的岳飞、李刚,元代的耶律楚材,明代的刘伯温,清代的曾国藩等等。***对《孙子兵法》作过高度的平价,***不仅精通它,还亲自动手将其译为外文。
《孙子兵法》在唐代就已传入日本,并得到广泛研究。自从1772 年译为法文以来,陆续被译为各种主要外文,并得到高度重视。拿破仑在作战中就经常批读《孙子兵法》德皇威廉二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读到《孙子兵法》时叹息:“可惜多年前没有看到这本书”。在当代则更是受到世界上的普遍重视,20 世纪80年代掀起了“孙子”热,并将其思想运用到军事以外的管理等领域之中。《孙子兵法》一书在当代世界之所以受到如此高度的广泛重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中丰富的系统运筹思想。
首先,在《孙子兵法》中,系统思想体现在该书从全面战略高度来讨论战争、注意战略与战术的结合。
陶汉章指出:《孙子兵法》对于当代战略思想产生重要影响,是其提出了一个与现时世界统称的综合国力论相似的理论一全面的战略理论。
其中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军事、外交、土气、人的能动性(即战略战术的运用)。
综合国力竞争战略形成于 20 世纪 80 年代,所谓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是生存力、发展力和协同力三者的有机综合,因此实际上是一种开放系统的整体力量。
一个国家只有在综合国力建设基础上的强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就能真正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谋攻篇》)的全胜战略思想。
《孙子兵法》开章明义的第一条就是:“兵者,国之大事”。这里一开始就强调战争是国家大事,而决非军事家的事。所以,紧接着就有,“故经之以五事校之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这里指出了要从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战争,而不可能就战争而论战争,因为战争系统只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只能是在整个社会诸因素的制约之中发挥作用。
实际上,《孙子兵法》的前四篇是侧重于从整体入手进行战略分析的,后九篇中则主要是侧重分析战术,而且在进行战术分析时总是注意放入战略布局之中、站在战略高度来加以分析,通篇都注意整体与部分、战略和战术的衔接。
其次,《孙子兵法》用动态系统运筹的观点对战争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分析,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孙子兵法》看来,系统运筹对于战争的成败至关重要,甚至可以预见战争的成败。
《计篇》中写道:“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谋攻篇》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这里实际上已经体现了系统运筹战争的层次分析,战争是有层次性的,对于战争的系统运筹也是有层次性的,整体战略运筹帷幄与具体战术研究实施的衔接是有层次性的。
《孙子兵法》中,还特别注意对于军事与***联系、经济实力以及后勤保障等诸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整体的的系统运筹。
例如,《作战篇》里就颇为定量地分析了国家经济实力与兴兵打仗的制约关系:“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战争的综合运筹中,还包括行军作战中考虑到地理、地形、地势的系统运筹。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致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用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事之法也”。
《孙子兵法》《军事篇》《行军篇》和《地形篇》都较多讲到这种关系,例如《行军篇》说:“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地形篇》说:“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
《孙子兵法》中还有许多这样精辟分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正如《地形篇》中所说“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在《孙子兵法》看来,“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打仗并不在于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反而能集中兵力、合理***、察明敌情,就可以战胜敌人。
《孙子兵法》中,动态运筹优化的论述很多。开篇《计篇》中就多次有动态运筹的论述,例如其中写道:“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这里强调了,造势也是一个动态过程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实现的。在战争中进行系统运筹,从而实现在运动调整之中来优化作战方案。运筹优化,实际上是在动态之中实现的。
在《谋攻篇》中就写道:“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要围歼之;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要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与敌人的兵力相等,就要设法才能战胜敌人;比敌人兵力少,就要善于摆脱敌人;各方面都不如敌人,就要设法避免与敌作战。弱小的***如果只知坚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动态运筹之所以重要,其原因在于战争本身是一种动态系统的过程,所以才需要根据战争的条件变化来制订和调整作战方案,才能克敌制胜。
《计篇》说:“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这也只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才能实现。动态运筹之所以重要,而且也因为在动态之中才能实现兵力力量的优化。
《势篇》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已者也”。这里就明白表述了动态优化的思想。
这也如《九变篇》中强调的“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也。”《九地篇》里所说的:“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第三,强调了信息和控制对于战争的重要性。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孙子兵法》中的至理名言。***曾高度肯定过这一思想。该原文在《谋攻篇》是这样提出来的,“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在《地形篇》又强调:“知已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要做到知己知彼,要对于对方有透彻的了解,就要重视信息和控制的重要作用。
《孙子兵法》中的《用间篇》就专门强调了解对方情况的重要性。“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王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而要真正实现“先知”,就不能依靠迷信占卜、天象类比,而要实现了解敌情。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军之所恃而动也”。整个***,都要依靠间谍提供的情报来采取行动。
带兵打仗,信息通讯和控制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九地篇》说:“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也讲的是这样的意思。沟通信息很重要,而且沟通信息的过程也是对于***进行控制的过程。
例如,《军事篇》里就写道:“《军政》: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旋旗。夫金鼓施旗者,所以一人之耳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庭旗,所以变人耳目也”。
所谓控制,就是正确地实施信息通讯,达到***合理,使得***步调一致,“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要做到治理人数众多的***象治理少数人一样,这是***编制问题;要做到指挥人数众多的***作战象指挥人数少的***作战样,这是通讯、指挥问题。
对于战争的控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使得自己***有序,另一方面是调动对方,使得敌人混乱无序。《孙子兵法》《行军篇》写道:“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势篇》写道“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率待之。”破坏敌方的秩序,就要“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序实篇》)
上一篇:读书 |系统哲学:***阳八卦与《周易》的系统思想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正确的知识也是。致力于融合哲逻数科技和文化的智慧,让我们生活更美好。感谢关注,欢迎交流探讨和指正。
免责声明:
1. 《读书 | 系统哲学:《孙子兵法》的系统思想》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著者或相关公司所有。
2. 若《83404919文库网》收录的文本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