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循环
(一)水循环示意图
(二)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海陆间大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
陆地内循环:蒸发、蒸腾——降水。
(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不断更新陆地水资源,维持了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四)水循环与人类活动
1/人工降雨影响降水环节;
2/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等影响地表径流环节;
3/路面硬化、铺设渗水砖等影响下渗环节;
4/抽取地下水、人工回灌等影响地下径流环节;
5/植树造林影响蒸腾、径流、下渗等环节。
目前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影响最小的环节是水汽输送。
针对性练习1:
下图显示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读图,完成1-2题。
1/1958年7月洪水过程中,图中O、P两点水位变化趋势及两点流速相比( )
A/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B/O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
C/P点水位上涨,流速较慢D/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快
2/图示资料表明,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 )
A/洪水含沙量大B/洪峰水位低
C/河***高D/洪峰流量大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洪水过程前水位低,洪水过程后水位高,水位不断在上涨,则流速较快,水位回落则流速较慢。O点水位低于P点水位,故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故A项正确。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洪水水位高,流量小,原因是河***淤积抬高了洪水水位,故C项正确,B、D两项错误;流量小,侵蚀作用弱,含沙量小,故A项错误。
针对性练习2: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
4/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减少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④
5/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答案:3/B 4/C 5/D
解析:第3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植被被破坏后,地表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降水多数转化为地表径流,且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加快,雨季快速汇入河流,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增;而旱季时河流因缺少地下水补给而径流量大减,因此导致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增大,B对,A错;植被破坏不会导致降水的变率增大,C错;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与河道淤积没有关系,D错。故选B。第4题,植被恢复后,蒸发(腾)量增加,地表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加,地表水下渗作用增强,地下径流增加,地面径流减少,③④对;植被恢复后,蒸发(腾)量增加,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①错;森林植被恢复后,坡面径流减少,②错。③④正确,故选C。第5题,由上题可知,森林植被恢复后,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蒸腾量增加,下渗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因而甲、乙两条河流径流总量减少。岩层向乙河倾斜,雨水下渗到透水岩层后,倾斜汇入乙河,乙河径流量增加,而甲河径流量减少。D正确,ABC错。故选D。
二、河流补给
(一)河流补给类型
1/降水补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有春汛(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夏汛(降水)两个汛期。
3/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青藏地区。
4/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稳定,普遍存在。
丰水期,河水补给湖水,枯水期,湖水补给河水。
丰水期,河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水。
针对性练习3:
下图是北半球某条河流上游水文站和下游水文站分别测得的径流量随季节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上游和下游的水源最主要的补给类型分别是( )
A.雨水、雨水B.湖泊水、高山冰川融水
C.高山冰川融水、雨水 D.季节性积雪融水、雨水
7/湖泊水对河流具有调节作用,存在着相互补给的关系。下列针对该河流所在地区湖泊、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河流的汛期主要在冬季
B.该地的湖泊中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C.该地的河、湖水不参与陆地内循环
D.该地的湖泊在冬季时补给河流,夏季时则受河流补给
答案:6/C 7/A
解析:第6题,读图,该河上游水量小,夏季7、8月时气温高,径流量较大,随着温度变化,冰雪融水量变化,径流量发生变化,故不是雨水补给的结果,而是高山冰川融水补给,A错误;湖泊水补给的径流量稳定,B错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出现在春季,D错误。下游径流量大,在冬季出现汛期,冬季气温低,不会是冰雪融水,只能是雨水补给为主,C正确。第7题,结合图示明显看出,该地河流的汛期主要在冬季,因此,该河流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冬季降水多,河流出现汛期,A正确;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泊在北美洲的苏必利尔湖,不是地中海气候区,B错误;该地的河、湖水也会参与陆地内循环,河湖水蒸发,形成降水降到地表,形成地表径流,进入湖泊,C错误;该地的河流在冬季时水位较高,河流补给湖泊,夏季时则湖泊补给河流,D错误。故选A。
针对性练习4:
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温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8-10题。
8/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 气温 B/ 降水量C/ 蒸发量 D/ 地表径流量
9/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
A/ 1961-1979年B/ 1970-1989年C/ 1980-1999年D/ 2000-2020年
10/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 )
A/ 沙尘天气增多B/ 灌溉面积扩大
C/ 湖岸线较稳定D/ 绿洲面积增加
答案:8/D 9/B 10/D
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该湖泊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不大,但该湖泊地表径流输入量变化明显,材料信息表明,湖滨地下水与湖泊相互补给量较少,根据湖水收支变化状况判断,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地表径流量,故选D。第9题,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补给方向取决于两者水位高低,读图可知,1961-1969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应上升,此时湖水补给湖滨地下水,1970-1989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小于蒸发量,湖水水量明显减小,水位明显下降,此时湖滨地下水补给湖水明显,1990-2020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略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缓慢上升,此时湖滨地下水与湖水之间相互补给量不大,因此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1970-1989年,故选B。第10题,2000年以来湖水水量略有上升,湖水水位略有上升,该湖泊湖岸地区出露的湖滩减少,沙源减少,因此当地沙尘天气增多的可能性小,排除A;2000年以来入湖地表径流量比80年代明显增加,因此利用入湖河流水源进行灌溉的用水量可能减小,因此当地灌溉面积扩大的可能性小,排除B;入湖径流增加,湖水水位上涨,因此湖岸线应向陆地方向后退,两时期相比海岸线不稳定,排除C;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水量增大,水面扩大,为周边提供较多的水源,因此有可能绿洲面积增加,故选D。
免责声明:
1. 《水循环及河流补给——一轮复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著者或相关公司所有。
2. 若《83404919文库网》收录的文本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