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O啦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时间:2023-03-20 02:18:39  热度:0°C

1、第 12 讲/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2/一、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反弯点法/4/5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3/1)求各柱剪力时,假定各柱上下端都不发生角位移,即认为梁的线刚度与柱线刚度之比为无限大;即各柱的抗剪刚度只与柱本身有关/2)确定柱反弯点位置时,假定除底层以外的各层柱的上下端节点转角均相同,即除底层外,假定各层框架柱的反弯点位于柱高的中点;对于底层柱,则假定其反弯点距支座2/3柱高处。即反弯点位置是定值/3)梁端弯矩可由节点平衡条件求出,并按结点左右梁的线刚度进行分配/基本假定/求框架的

2、内力步骤: 求出各柱内剪力 确定反弯点位置 各柱端弯矩梁端弯矩 整个框架内力/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4/设框架有n层,每层有m个柱,以第j层为分析对象,沿柱反弯点切开来,示出其内力(有剪力、轴力,弯矩为零),则按水平力平衡条件得层间总剪力为/VFj层间总剪力/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5/框架受侧向荷载时,框架柱内的剪力/12i/h2 称为柱的抗侧刚度(抗剪刚度/由假定1/由假定2可求出各柱的杆端弯矩/对于底层柱/对于上部各层柱/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6/由假定3 (节点平衡条件)可求出梁端弯矩/二、水

3、平荷载作用下的 D 值法/1)由于框架各层节点转角不可能相等,故柱的反弯点位置也不可能 都在 柱中点/2)由于梁柱线刚度之比不可能为无穷大,故柱的抗侧移刚度也不完全取决于柱本身,还与梁的刚度由关/1、反弯点法存在的问题/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7/2、修正后的柱抗侧移刚度/考虑柱上下端节点的弹性约束作用后, 柱的抗侧移刚度为/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8/推导的基本假定为/1)柱AB及与其上下相邻的柱的线刚度均为ic/2) 柱AB及与其上下相邻的柱的层间位移均为uj/3)柱AB两端节点及与其上下左右相邻的各个结点的转角均为i1、i2、i

4、3、i4/推得 j 层 k 柱抗侧移刚度/框架柱内的剪力/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9/比较反弯点法和修正反弯点法D值法的抗侧移刚度/后者多了一个修正系数 反映节点转动降低了柱的抗侧移能力/节点转动大小: 取决于梁对柱节点转动的约束程度,梁越刚 对柱的约束能力越大 节点转角越小 越接近1/当框架梁线刚度 K=/ =1反弯点法和D值法的抗侧移刚度相等/求出D值后则得/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10/比较反弯点法和修正反弯点法D值法的抗侧移刚度/后者多了一个修正系数 反映节点转动降低了柱的抗侧移能力/节点转动大小: 取决于梁对柱节点转动的约束

5、程度,梁越刚 对柱的约束能力越大 节点转角越小 越接近1/当框架梁线刚度 K=/ =1反弯点法和D值法的抗侧移刚度相等/求出D值后则得/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11/D值法关键在于求、K/详见下表/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12/3、修正后的柱反弯点高度/各柱反弯点的位置取决于该柱上下端转角的比值。 若柱上下端转角相同,反弯点则在柱高中点; 若柱上下端转角不同,则反弯点偏向转角大的一端,即偏向约束刚度较小的一端/影响柱两端转角大小的因素:侧向外荷载形式;梁柱线刚度比;结构总层数及该柱所在层数;柱上下横梁线刚度比;上下层层高变化/2021

6、/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13/1)标准反弯点高度比 yn/标准框架各层柱的反弯点高度为 ynh,查表/2)上下横梁线刚度变化时对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值 y1 ,y1带符号,底层不考虑y1/3) 层高变化对反弯点的修正 y2 、y3 , y2 、y3亦带符号/考虑上述因素后/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14/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15/三、框架内力计算步骤/1)求框架柱的抗侧刚度 D/2)求各柱剪力 VjK = ( Djk/Djk ) VFj/3)求各柱反弯点高度 yh/ 并由各柱 Vjk 计算柱端弯矩 M1 和 M2

7、/4)利用节点平衡并按刚度分配求梁端弯矩/5)利用梁端弯矩求梁两端剪力/6)利用梁端剪力和上柱轴力求下柱的轴力/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16/4/5 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抗震设计/一、一般概念/1、梁与柱的弯曲延性/实验表明变形能力随轴压比增大而急剧降低/N为组合轴压力设计值;b、h为截面的短长边;fc为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轴压比: 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即/它是控制偏心受拉边钢筋先到抗拉强度,还是受压区混凝土先达到其极限压应变的主要指标/配筋率对延性影响也很大/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17

8、/配筋率对延性影响也很大/配筋率增大则弯曲延性差。适当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可使配筋率减少弯曲延性改善/截面中配置受压钢筋可以改善构件的弯曲延性/2、受剪构件的剪跨比及破坏特征/h0为截面有效高度/剪跨比/构件在弯矩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受剪破坏与剪跨比有关/脆性破坏/当 且配筋箍适量时/发生剪压破坏/延性破坏/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18/在水平***作用下,梁柱的剪跨比可以直接通过梁的跨高比和柱的高厚比表示/设反弯点在构件***/对于梁/对于柱/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19/1)平面或楼层有局部薄弱环节,不能发挥整体抗震能力/3、震坏房屋在

9、设计上存在的问题/2)梁柱变形能力不足,构件过早破坏/3)梁柱节点箍筋不足,节点受震破坏,梁柱失去了相互 之间的联系/4)砌体添充墙破坏/5)其他/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20/1)框架塑性效应较多地发生在梁端,底层柱的塑性效应 较晚形成/4、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正确指导思想/2)梁柱在弯曲破坏前,避免发生其它形式破坏,如剪切 破坏、粘结破坏等/3)在梁、柱破坏之前,节点应有足够的强度即变形能力/4)重视非结构构件设计/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21/两种破坏形式/二、“强柱弱梁”框架的抗震设计/弱柱型

10、/弱梁型/为了使塑性铰首先在梁中出现,同一节点柱的抗弯能力要大于梁的抗弯能力/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22/抗震规范规定:一、二、***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外,柱端组合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列公式要求/9度和一级框架结构尚应符合/为了不使框架底层柱过早出现塑性铰,规范规定:一、二、***框架底层柱底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5、1/25、1/15/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23/1/梁、柱的抗剪强度要高于它的抗弯强度(强剪弱弯/9度和一级框架结构尚应符合/三、梁、柱延性破坏之前不发生其它脆性破坏的抗震

11、设计/为了避免梁在弯曲破坏前发生剪切破坏,应按强剪弱弯的原则调整框架梁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一、二、***框架梁/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24/跨高比大于2/5时/剪压比:截面内平均剪应力与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之比,即/2/梁、柱截面的剪压比不宜过大/剪压比过大/混凝土会过早发生斜压破坏/箍筋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它对构件的变形能力也有显著影响。因此应控制/跨高比等于或小于2/5时/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25/剪跨比宜大于2,剪跨比按下式计算/3/梁、柱的剪跨比要有所***/反弯点位于中部时,可按构件净长与2倍截面高度之比计算/2021

12、/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26/N为组合轴压力设计值;b、h为柱的短长边;fc为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轴压比: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即/4、柱的轴压比不宜过大/它是控制偏心受拉边钢筋先到抗拉强度,还是受压区混凝土先达到其极限压应变的主要指标/柱的变形能力随轴压比增大而急剧降低/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27/4、柱的轴压比不宜过大/注/1/轴压比指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可不进行***作用计算的结构,取无***作用组合的轴力设计值; 2/表内限值适用于剪跨

13、比大于2、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高于C60 的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轴压比限值应降低0/05; 剪跨比小于1/5 的柱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 3/沿柱全高采用井字复合箍且箍筋胶距不大于200mm、 间距不大于100mm、 直径不小于12mm, 或沿柱全高采用复合螺旋箍、螺旋间距不大于100mm 、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 直径不小于12mm, 或沿柱全高采用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螺旋净距不大于80mm、 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0mm,轴压比限值均可增加0/10; 4/在柱的截面中部附加芯柱/其中另加的纵向钢筋的总面积不少于柱截面面积的0/8%,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

14、05;此项措施与注3 的措施共同采用时,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15;但箍筋的配箍特征值仍可按抽压比增加0/10 的更求确定; 5/柱轴压比不应大于1/05/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28/为了提高梁的正截面塑性铰转动延性,梁的纵向配筋率不宜过高。为此,框架梁的纵向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5、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应该合适/a)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梁端截面最大配筋率应使梁端截面的受压区相对高度(即截面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比)应满足: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不应大于0/35/b)梁端或任何可能屈服截面处,下部与上部配筋量的比值,一级不应小于0/5/二***

15、不应小于0/3/c)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的配筋,一***不应少于 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29/柱的纵向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对于柱/a)宜对称布置/b)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c)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按下表采用/d)柱的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e)一级且剪跨比大于2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30/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31/框架节点破坏的主要形式是节点核心区剪

16、切破坏和钢筋锚固破坏/四、框架的节点设计/节点主要受剪力和压力的组合作用,节点核心区未开裂前,箍筋应力很小,基本上是混凝土承受剪力。约当剪力达到核心区极限抗剪能力6070%时,混凝土突然发生对角贯通裂缝,节点刚度明显降低,箍筋应力也突然增大,个别甚至屈服,此后斜裂缝增多赠宽,箍筋陆续达到屈服/节点区的破坏与交于节点的梁、柱破坏顺序有关,弱柱强梁型的节点区破坏严重/直交梁对节点核心区有明显约束作用。满足一定条件的四边有梁的节点,核心区混凝土抗剪强度可提高50 100%。节点区的破坏与交于节点的梁、柱破坏顺序有关,弱柱强梁型的节点区破坏严重/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3

17、2/根据强节点的设计要求,框架节点的设计准则是/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33/1/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的验算/1)节点核心区组合的剪力设计值/9度和一级框架尚应符合/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34/2)框架节点核心区截面受剪承载力的验算/一、***框架/9度时/三、四级框架节点核心区可不进行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构造措施的要求/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35/4/6 设计实例/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36/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37/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38/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39/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40/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41/四梁、柱刚度计算/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42/四梁、柱刚度计算/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43/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44/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45/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46/2021/3/10/第12讲 混凝土

温馨提示:
1. WEO啦仅展示《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部分公开内容,版权归原著者或相关公司所有。
2. 文档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免费公开的渠道,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通知我们立即删除。
3. 当前页面地址:https://www.weo.la/doc/4bd179510f9092dc.html 复制内容请保留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