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产物概论:痰饮、瘀血、结石等,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形成后,又能作用于***,干扰机体的正常机能,可加重病理变化,或引起新的病变发生。因其通常是一类继发于其他病理过程而产生的致病因素,故又称“继发***因”。
1/定义: 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
2/分类:
①有形之痰: 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等,或指触之有形的痰核。
②无形之痰: 指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但以治痰的方法有效,从而推测其病因为痰。
③饮: 流动性较大,可留积于***脏器***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如《金匱要略》中的“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
④痰饮与水湿,异名而同类: 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
(一)痰饮的形成
1/形成原因: 多为外感六***,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机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
2/相关脏腑: 痰饮的形成与肺、脾、***、***及三焦的机能失常密切相关。
①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水道不利,则聚水而生痰饮;
②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可以凝聚生痰饮;
③***阳不足,水液不得蒸化,也可停而化生痰饮;
④***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停积而为痰饮;
⑤三焦水道不利,津液失布,亦能聚水生痰饮。
3/外感或内伤因素:
①外感湿邪,留滞体内;
②火邪伤人,煎灼津液;
③恣食肥甘厚味,湿浊内生;
④七情内伤,气郁水停;
⑤血行瘀滞,水液不行;
⑥饮食不化,痰饮内生。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血运行
①痰饮流注经络,则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则半身不遂。
②痰饮结于局部,则形成瘰疬痰核、***疽流注等。
③痰饮留滞于脏腑,则阻滞脏腑气机,使脏腑气机失常。
2/影响水液代谢
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但是痰饮形成之后,可作为致病因素反过来作用于***,进一步影响肺、脾、***等脏腑的机能活动,影响水液代谢。
①痰湿困脾,脾气不升,可致水湿不运;
②痰饮阻肺,肺失宣降,可致水液不布;
③痰饮停滞下焦,影响***气的蒸化,可致水液停蓄。
3/易于蒙蔽心神
痰浊为病,随气上逆,尤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使心神活动失常,出现头晕目眩、精神不振等症,或者痰浊上犯,与风、火相合,蒙蔽心窍,扰乱神明,则出现神昏谵妄,或引起癫、狂、痫等疾病。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①百病多由痰作祟:痰饮的致病面广,发病部位不一,且又易于兼邪致病,因而在临***上形成的病证繁多,症状表现十分复杂。
②怪病多痰:痰饮停滞于体内,可挟风、挟热,可伤阳化寒,可郁而化火,可化燥伤***,可上犯清窍,可下注足膝。
③病势***,病程较长,具有变幻多端,病证错综复杂的特点。
定义: 指痰浊停聚或流窜于脏腑、***之间,临***以痰多、胸闷、呕恶、眩晕、体胖、包块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 咳嗽痰多,痰质黏稠,胸脘痞闷,恶心纳呆,呕吐痰涎,头晕目眩,形体肥胖,或神昏而喉间痰鸣,或神志错乱而为癫、狂、痴、痫,或肢体麻木、半身不遂,或某些部位出现圆滑柔韧的包块等,舌苔腻、脉滑。
证候分析:
病因: 痰证临***表现多端,故有“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说。
证候:
①痰浊阻肺,宣降失常,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咯痰;
②肺气不利,则胸闷不舒;
③痰浊中阻,胃失和降,可见脘痞、纳呆、泛恶、呕吐痰涎等症;
④痰蒙清窍,则头晕目眩;
⑤痰湿泛于肌肤,则见形体肥胖;
痰蒙心神,则神昏、神乱;
⑦痰结皮下肌肉,凝聚成块,则身体某些部位可见圆滑柔韧的包块,如在颈部多为瘰疬、癭瘤,在肢体多为痰核,在***多见***癖;痰阻咽喉,多见梅核气;痰停经络,气血不畅,可见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⑧苔腻、脉滑为痰浊内阻之象。
病变性质: 根据痰的性状及兼症的不同,痰证又有寒痰、热痰、湿痰、燥痰,以及风痰、瘀痰之分。
辩证要点: 咳吐痰多、胸闷、呕恶、眩晕、体胖、局部圆韧包块、苔腻、脉滑等为主要表现。
定义: 指饮邪停聚于腔隙或胃肠,以胸闷脘痞、呕吐清水、咳吐清稀痰涎、肋间饱满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 脘腹痞胀,水声辘辘,泛吐清水;肋间饱满,支撑胀痛;胸闷,心悸,息促不得卧;身体肢节疼重;咳嗽痰多,质稀色白,甚则喉间哮鸣;头目眩晕;舌苔白滑,脉弦或滑。
证候分析: 饮邪易停于胃肠、胸胁、心包、肺等部位。
证候:
①痰饮”——停留于胃肠,阻滞气机,胃失和降,可见脘腹痞胀,泛吐清水,脘腹部水声辘辘,是为狭义之“痰饮”;
②悬饮——停于胸胁,阻碍气机,则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息促,是为“悬饮”;
③支饮——停于心肺,阻遏心阳,则胸闷心悸,气短不得卧,是为“支饮”;
④溢饮——饮邪流行,溢于四肢,则身体、肢节疼重,是为“溢饮”;
⑤饮邪犯肺,肺失宣降,气道滞塞,则见***紧闷,咳吐清稀痰涎,或喉间哮鸣有声;
⑥饮邪内阻,清阳不升,故头目眩晕;
⑦饮为***邪,故舌苔白滑;
⑧脉弦或滑,亦为饮停之象。
辩证要点: 胸闷院痞、呕吐清水、咳吐清稀痰涎、肋间饱满,苔滑脉弦等为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