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来在《屈原贾生列传》里打转,免不了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司马迁选择贾谊合屈原合传?按照贾谊的文学史地位,他也配?
当然,惯常的思路,就是屈原和贾谊有着相似之处,他们的经历、处境都有相似之处。此处不表,补充一点,他们各自的性格中,也有相似之处。
比如贾谊,《史记》说他“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贾谊很有才华,别人不能说,他能替别人讲得清清楚。贾谊是年轻,锋芒毕露,才华出众,这毋庸置疑,他也亟待证明自己的才华。其实,别的老先生不能对,不是不能,是“捣糨糊”,***利益纠葛复杂,说多了要得罪人的。贾谊可不管这么多。
这就和班固评价屈原类似。班固的《离***序》:“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
这两个人,才华出众,但敏感,不顾及别人感受(怎么那么像谢耳朵)。
另外,有李商隐《贾生》,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此时贾生被贬长沙之后被召回,大有重新启用之意。贾谊在长沙,学了黄老之术。黄老之术中,很多就是休养生息之术,也是长生不老之术。这都是一体的。苍生和鬼神也许并不是对立的。李商隐故意对立起来,是有李商隐自己的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