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鉴赏专题 -表达技巧/考试说明/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1、抒情方式: 2、修辞手法: 3、表达方式 4、表现手法: 4、诗歌风格/一、考查范围/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双关、互文、通感、对比、用典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烘托(衬托)、对比、对照、象征、联想、想象、悬念、伏笔、铺垫、以小见大、类比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以动写静,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等/赋、比、兴,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倒叙,正、侧面描写,白描、工笔、渲染/浪漫、现实、豪
2、放、婉约/灵活运用;根据诗歌内容作判断/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通常分三步走/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明手法) (如借景抒情,白描,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 ) 2、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阐运用) (要求:结合关键词句描述) 3、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指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析效果) (如燕子的活泼可爱,充满情趣,自然和谐等) (如闲适,愉悦,乐观,郁闷,烦恼,凄苦等/注:答出两种手法以上,取其答得较好的一种给分。要点完整,可得满分;但***较多,有明显语病的,扣1分/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句开门见山,
3、 直叙登上高台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功业难就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二)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
4、清新美好的***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借景抒情/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緌:蝉喙/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托物言志/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台 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
5、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作乐的荒***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借古讽今(喻今、伤今/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用典故抒情/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
6、抒怀或借古讽今/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事/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古代诗歌的修辞方法分析/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首句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第二句以镜喻
7、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题:“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听邻家吹笙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第四句“疑有碧桃千树花”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
8、送我情/三、四句抒情。作者把桃花潭水深与情深结合起来,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情真/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的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主人下马客在船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
9、今始为君开 十日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理解: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理解: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理解: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主人和客人都在船/理解: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 始为君开,不曾缘客开/理解: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
10、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运用借代手法,用颜色“绿”代替绿叶,用颜色“红”代替红花。语言简洁而意味无穷。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分析/1、赋比兴/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回头/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第一句叙事,第二句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赞美***无处不在和作者的热爱之情/3、动静结合
11、/***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特别是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前两句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
12、, 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这首诗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营造出春天的山谷中的一派生机,而这些动景更衬托出一片静谧的意境,以动衬静,韵味无穷/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还用了以动景衬静景的方法:返影(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万壑有声含晚籁”,实质指万壑涵盖所有的声音,突出了晚籁之静/ “数峰无语立斜阳”,数峰本无语,这里经过强调,反而暗示数峰欲言又止, 同样写出了一个静
13、字/4、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4)有限为实,无限为虚/5)正面为实,侧面为虚/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
14、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因文识象,由象悟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诗句化情思为景物。欣赏时要抓住景物特征,融入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蛙声十里出山泉/踏花归去马蹄香/间关莺语花底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不尽之意”则
15、为无限。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通过的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复杂难言的情感/正面为实,侧面为虚/侧面描写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是虚实结合的典范。“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李
16、白是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以“花”之闲反衬人之忙/总之,实境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乃是在此基础上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从前文所句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
17、别情”;以“***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等等/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满天山/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之间和色和香
18、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像/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问: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虚而实,虚
19、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晓出净慈寺送林方子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前两句泛写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的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5、以景衬情/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自己浓浓的乡思情/登高(唐杜甫
20、)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
21、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6、细节描写/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7、衬托/阅读下面一首诗,试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22、,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8、象征/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9、联想和想象/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
23、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10、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用渲染烘托的写法/田家 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11、欲扬先抑(先扬后抑/闺 怨(王昌龄)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先扬后抑,通过对***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因触景而
24、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12、线索/简析这首宋词的***特色。 虞美人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1)以“听雨”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听雨”把三个画面巧妙的构成一个整体:在“听雨”中欢乐,在“听雨”中忧愁,在“听雨”中总结一生。 (2)映衬手法。第一个画面的欢乐对第二、三个画面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第二个画面的满腹愁思对第三个画面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13、卒章显志/李***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在,驰骋闲放,
25、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李白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4、托物言志/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综合运用题型) 表达技巧的设问方式: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手法, 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写梅花?作者写梅花的用意是什么?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对比和烘托的手法,从侧面来写梅花,/作者写梅花的用意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托物言志/丑努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请对这首词的***技巧进行赏析/这首词,作者运用了对比写法,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