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O啦

201X_202x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新人教版必修3

时间:2023-03-20 02:15:37  热度:0°C

1、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内容索引/核心素养/达标检测/基础落实/基础落实/一、四大发明/西汉/蔡侯纸/***人/雕版印刷术/文艺复兴/胶泥活字印刷术/唐末/战国/北宋/地理/大发现/四大发明对中国和西方发挥不同作用的原因 (1)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主义***集权的阻碍;科举制度、重农抑商、闭关***等阻碍先进技术发挥作用。 (2)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重商主义,对外扩张等促进了西方科技的进步。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的作用。四大发明在中国古代未能发挥突破性作用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任何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

2、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巨大作用/深化理解/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 (1)问世:约成书于东汉。 (2)内容:采用了 记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 (3)地位 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_著作。 标志着中国古代以 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十进位值制/应用数学/计算/2/珠算 (1)出现:算筹是中国古代早期采用的计算工具,后来演变为 。 (2)发展:明清时期,随着 的繁荣,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 (3)传播: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算盘/商业/1)古代中国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

3、筹为主要计算工具。() (2)古代中国数学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古代数学体系。 (/判断正误/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古代天文学的产生及发展 (1)祖先采集、***和农***活动的需要。 (2)据说,尧设有火正、羲和之官,负责观察日月星辰。 (3)后世不少朝代都设有专门的 机构。 2/成就 (1)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 的记录。 (2)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 、简仪等/天象观测/哈雷彗星/石氏星表/浑仪/天文、历法是紧密联系的 天文侧重于观察天象,记录天文现象及变化;而历法侧重于指导农业生产

4、,为农业生产服务。历法是在观察天文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展的/思维点拨/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历法成就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 ,商朝改进为“殷历”。 (2)秦汉以后,我国历法越来越精确。 (3)元朝时,郭守敬编订 ,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对指导农业生产大有帮助/夏小正/授时历/材料元代授时历有“敬授民时”的含义。而据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记载,中国天文观测也不全准确。如公元前186年汉朝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家研究表明,此次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上的原因有所增减。 思考以上说明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原因是什么/问题思考/

5、提示满足农业生产“敬授民时”的需要和王朝统一天下“受命于天”的理论需求,即直接为农业生产和加强大一统的***需要服务/2/四大农书 (1)西汉:氾胜之的 。 (2)北魏:贾思勰的 。 地位: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内容: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强调要 、因地制宜;提倡精耕细作、培育优良品种。 (3)元朝:王祯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的/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因时制宜/农政全书/材料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耕而不耢,不如做暴。齐民要术 思考齐民要术的农学思想是什么?主要记录什么

6、内容/问题思考/提示思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内容:记录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五、医学成就 1/黄帝内经 (1)成书: 问世、西汉编订。 (2)地位: 的奠基之作。 2/伤寒杂病论 (1)编著:东汉末年, 编著的中医专著。 (2)内容: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 (3)地位:奠定了后世 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战国/中医学/张仲景/中医临***学/3/本草纲目 (1)编著:明朝的医药学家 写成的药物学巨著。 (2)内容:记录各类药物1 892种、药方一万多个,还绘制了一千多幅药物形态图。 (3)地位: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

7、“/李时珍/东方药物巨典/1/中国古代科技在明清时期未发展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1)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科技发展缺乏相应动力。 (2)明清时期君主***空前强化,科技发展缺少社会基础。 (3)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及科举考试影响了人们心理,重人文而轻科技。 (4)重农抑商、闭关***政策的***/归纳总结/2/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在科技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农业发展的需要。 (4)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分布在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及医学等领域/知识结构/核心素养/

8、解读中国最早发明造纸术是西汉前期,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4世纪传入朝鲜,7世纪传入日本,8世纪传入***国家,12世纪先传入非洲后传入欧洲,16世纪传入美洲,19世纪传入大洋洲/造纸术的传播/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一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应用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数学、 、地学和 等与农业有关的领域。其原因是古代中国以 为主体,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与农业有关的科学技术得到发展/天文学/农业经济/农学/材料二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学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的国家,可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

9、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申漳中国古代科技简史 应用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科技的 、重现象总结而轻 的特点/重实用/规律探究/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障。造纸技术的***是在宫廷***领导下取得,经皇帝下令推广的。张骞、班超、甘英等探险家的活动,促进东西方交流,都是由朝廷***的。标志航海技术水平的郑和远航,完全是由国家***领导的。观测研究天文的机构司天监由高级官吏太史令直接领导。中国之所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象记录,应该主要归功于***集权国家的支持和***。 申漳中国古代科技简史/应用根据材料,分析推动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0、/提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集权国家的支持和***;中外文化的交流/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中国的造纸术经***人传入欧洲后,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的发展,加速了西欧骑士阶层的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欧洲的远洋航行,推动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印刷术的使用有利于人文思想、新教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思想的***和社会的进步。四大发明使欧洲率先进入近代社会,促进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针对练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贡献。其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条件的是 A/造纸术 B/指南针

11、 C/*** D/印刷术/解析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故D项正确/达标检测/1/2/3/4/5/6/1/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它的价值十分显著:“过去用羊皮纸制作一本圣经至少要300张羊皮。”这句话中提到的技术是 A/印刷术 B/指南针 C/*** D/造纸术/解析“过去用羊皮纸制作一本圣经至少要300张羊皮”这句话中提到的技术是造纸术,因此选D项/1/2/3/4/5/6/2/(2019泉州高二检测)三国时,吴国攻打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硝石,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蜀军大败。这一记

12、载说明 A/三国时***已经发明 B/***优劣决定战争的胜负 C/***开始应用于军事 D/人们对***材料有所认知/解析根据材料“内藏硫磺和硝石,自带火种”,可知当时人们就已经对***的制作材料有一定的认识,故D项正确/1/2/3/4/5/6/3/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下卷残本),现存于甘肃武威市博物馆。推测该经是夏仁宗年间(11411193年)印本。“有的字体歪斜,还有的字,因字模放置不平,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有的行格歪斜,行距宽窄不一等。据此可知 A/雕版印刷已走向衰落 B/西夏印刷技术落后 C/宋代有了活字印刷品 D/印刷术已普遍应用/解析活字印刷术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这一过程不够完善就会出现“有的字体歪斜,还有的字,因字模放置不平,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的现象,故C项正确/解析根据材料“九章算术的编纂者认为,所有具体问题得到解答已尽算术的能事,不讨论抽象的数学理论无害为算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可知中国古代数学注重实用性,故A项正确/1/2/3/4/5/6/4/中国数学家钱宝琮说:“九章算术的编纂者认为,所有具体问题得到解答已尽算术的能事,不讨论抽象的数学理论无害为算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

温馨提示:
1. WEO啦仅展示《201X_202x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新人教版必修3》的部分公开内容,版权归原著者或相关公司所有。
2. 文档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免费公开的渠道,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通知我们立即删除。
3. 当前页面地址:https://www.weo.la/doc/c05e6c095f5bbf83.html 复制内容请保留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