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怕怕:
世人相信只要入静就可以采纳先天气,可以凝神,开启玄关,可以龙虎和合,可以成仙。我确实不以为然,一方面自己的所学所修不是在简单一个静字上下功夫。另外从修道的大体系来看,静,是手段,是通道,不是目的。后面的东西不启动,不展开,静就没有多大用处。何况枯静老***易得,害处却很大。 因此要想明白,为何要入静,静的本质和目的是啥。我们说清静,论清静经。很多人简单把清静简单地当做一个“静”。在我们看是不对的。 修道一开始就要在先天,后天这些概念做一个系统的分析和把握。反复练习,反复思考自己对先天后天的理解和把握。先天修的是什么,后天修的是什么,先天后天的关系要如何看待。都要一一领会,要反复读书,反复观察社会,观察世界,观察自己,反复实践感受。 不扎实在先天后天的问题,在太极的问题上加深理解,并深刻把握,就会诞生很多的错误的认识和修法。静,其实到底本质目的是啥?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打开你的先天世界,打开你的先天通道。其实说白了,就是开启元神和内神系统,通过“神”系统打开先天世界。真意么,其实就是元神的“意”。你这个后天的意,你再怎么凝,都是胡闹! 但是我们这样按照太极***阳的道理来分,来认识:静,可以看作是***。动,看作阳。***阳合抱才是太极。太极就是这个玄,两圆合抱,先天、后天合抱,***阳之间,动静之间。 这 个道理不懂,你就没法入玄。你就不知道到底这个静该如何把握。知道了道理还不行,练出来才是硬道理。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了,没有两圆交合的玄,没有这个入玄的认识和境界,就可能是错误的入静,是枯静,也就进不了玄德世界,进不了先天世界。 所以,不是说到静,就是高级的、正确的认识。 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再怎么入静,都没用。都是自己欺骗自己,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再去说入静训练那就是空话。 入静的问题其实是两点。其中一点没法教,自己磨练,自己实践,自己提高认识。那就是道德,就是你的物欲,就是你对物质追求的弱化,对精神的高度追求。对得失,对物质要求,对欲望越来越淡。这样很好入静。所以,有时确实可以把入静看作是人修心好不好的一个指标,虽然不见得正确,但是可侧面证明。 另一个,那就要一定的训练,只要第一点做的较好,这一步就很好做到。第一步不行,这个也有效果,但是说白了,还是克制你的物欲和后天意识乃至后天的物质感受起了作用。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不见得人人合适。但是,可以思考其中的道理,一通百通。1/ 读经法。2/ 忏悔法3/ 敬奉、礼敬法4/ 特定技术 如果还有其他技术和修法,请补充指教。谢谢。 前面三个不谈,其中的秘密和要诀自己去思考。 特定技术,我介绍一个。其实还有很多,网上,书上都很多,本质一样,一通百通。 第一步。室外或者面临窗口,寻一风景秀美清丽处,随意站,眼睛正视前方,眼先观最远方,尽量放远,远至蓝天尽头,山海尽头。慢慢寻一景。慢慢、轻轻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这景色中(—注意,是轻轻,慢慢,随意),把自己的注意力轻轻地随意地集中在这个景色中。不可死看,不可用力,不可强硬。 第二步。片刻,就看到天边,树,山都是一层白朦朦的白气,慢慢把自己意识放开,慢慢把自己的注意力融进去。这时意更轻,更随意,有一种恍惚,有一种***的感觉。远方的白气好像慢慢和你连在一起。好了,就保持这个感觉,慢慢体会那种松和静的感觉,记住这种类似的感觉,一种在天地间安安静静的感觉。以后每次都要慢慢去找,找到了就开始安持住。 第三步。学会放开,学会进一步松、随意。学会一种和合的静的感觉发生,而你不着意。这样我们把三步具体分析,就是聚---持---放。一步步来。你首先要能聚,然后能持,还要能放。这样你都找到静的感受,一种***天地间的感受。基本了。这就是静的感觉。其实也在不知不觉地开启了先天。 为何要观景?这为何是道家原理的修法?在这就不解释了,悟者自得。 这种练法,佛教也有。武术练法也很多。大家用心一看就明白了。盯图钉法,盯圆圈法,观地,观火,观莲花,十六观等等。很多人往往在第一步第二步就出问题,是不知道太极的道理,太急的缘故,不知道“放”字诀。道家的根本原理和原则要精通。 不放,你就会消耗,耗神,会上火。放字诀,不可轻视。但是,你不会紧字诀和持字诀,空谈放字诀,也没用。还是先天后天以及太极***阳的的道理准确把握和使用。 这个放字诀做好了,观字诀就可以用了。观修存思法就可任意使用了。 还可以在动中,去找静,去感受这个松字诀。动中来感受,来提高,反复练习直至稳定,就会明白为何练拳练动功,练好了也是奥妙无穷。神形气和合一团,融融得意。 这时就会更深刻理解动静,***阳,先天后天的感觉和道理,都不是空话,也不是空谈,是一种实践的指导,一种可以感受的东西。对静的目的和本质,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不再迷信,只有打坐才是修道,才知道为何祖师说坐卧行走皆可修道悟道。才明白,不是静都是硬道理,正确的静才是真道理。 其中有言之不尽的地方,请原谅。反复体会,反复实践,反复在先天后天,太极,***阳,动静,内外这些道理琢磨,一定会恍然大悟。其实还是***阳,先天后天的觉悟。一个是精神修法,一个技术修法,合成一太极,所以功成。 才知道,这个世界,假话太多,真话真诀太少。真话太简单,原理太简单。
海上居士:
入静不是楼主想的那么简单,楼主所说的功景也不是入静。静这种功态到唐朝人才有这个称号。老子叫混沌,庄子叫浑沌,列子叫混沦。又有人称为窈冥。根据《冲虚经》的说法,唐以后又称之为先天。入静的条件,老、庄都有论述。其功态从老子开始一直至唐都有描述。
入静的法门在有的修法较为容易,有的则很难。大约辛苦二三年,快活亿万劫的法门,都解决如何入静的问题。
小的怕怕:
谢谢道兄的关注和指点。可以***交流,这就不谈了。问题,一定是落在“神 和”气“上考虑,一定是考虑先天后天,一定要使用太极一样的原理。我是这样看。玄,入玄,通道在哪里?落点在哪里?基本的原理在哪里?这些基本通了,我看也就没必要去纠结,争论谁的方法好,谁的方法不好了。我这样看。最后提醒道兄一个问题,发呆练法的始作俑者是青衣江,我们当年在网上追着他打,这个发呆法,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我提醒你,修道不要人越修越笨,反应越来越迟钝。三思!道兄!想想,都可怕啊。法不通,理不明,必定带来严重的、错误的后果。不是开玩笑的。我多嘴了,对不对,道兄自己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