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O啦

道路交叉口设计讲义之平面交叉

时间:2023-03-20 02:18:04  热度:0°C

1、2021/3/10/第一部分 平面交叉 第一节 道路交叉设计概述 第二节 平面交叉口的型式与设计 第三节 平面交叉口的交通*** 第四节 环形交叉口设计 第五节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第七章 道路交叉口设计/2021/3/10/第一节 道路交叉设计概述/一、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2021/3/10/第一节 道路交叉设计概述/一、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基本概念: 平面交叉:道路与道路在同一平面上相交的地方称为平面交叉,又称为交叉口。 道口:道路与铁路在同一平面上相交的地方称为道口 立体交叉:道路与道路、道路与铁路在不同高程上的立体空间交叉。 平面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

2、 (1)保证车辆和行人在交叉口能以最短的时间顺利通过,使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适应各条道路的行车要求; (2)正确设计交叉口立面,保证转弯车辆的行车稳定,同时符合排水要求。 (3)交叉口设计应根据相交道路的功能、性质、等级、设计速度、设计小时交通量、流向及自然条件等进行。前期工程应为后期扩建预留用地/2021/3/10/1)正确选择交叉口的形式,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几何尺寸; (2)进行交通***,合理布置各种交通设施; (3)验算交叉口行车视距,保证安全通视条件; (4)交叉口立面设计,布置雨水口和排水管道/平面交叉口设计的主要内容/2021/3/10/第一节 道路交叉设计概述/一、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

3、和内容 二、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分析/2021/3/10/二、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分析/进出交叉口的车辆,由于行驶方向的不同,车辆与车辆之间的交错方式也不同,可能产生的交错点 : 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 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 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2021/3/10/c)五路交叉口/2021/3/10/平面交叉***错点数量表 表7-1/2021/3/10/分析上述图表可得出以下结论: (1)在无交通管制的交叉口,都存在各种交错点。其数量为/2)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弯车辆。 减少或消灭平面交叉

4、口冲突点的方法: 1实行交通管制。在交叉口设置交通信号灯或由交通警指挥,使发生冲突的车流从通行时间上错开。 2采用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内合理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和标线、或增设车道等,引导各方向车流沿一定路径行驶,减少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如环形平面交叉可消灭冲突点。 3修建立体交叉。将相互冲突的车流从通行空间上分开,使其互不干扰。这是解决交叉***通问题最彻底的办法/2021/3/10/第一节 道路交叉设计概述 第二节 平面交叉口的型式与设计 第三节 平面交叉口的交通*** 第四节 环形交叉口设计 第五节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第七章 道路交叉口设计/2021/3/10/第二节 平面交叉的形式与设计/一、

5、平面交叉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二、平面交叉口的设计依据 三、交叉口间距 四、平面交叉的岔数及交角 五、交叉口的视距 六、交叉口的转弯设计 七、交叉口的拓宽设计/2021/3/10/第二节 平面交叉的形式与设计 一、平面交叉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平面交叉口的几何布置形式/ “十”字形,“T”字形及其演变而来的X形、Y形、错位、多路交叉。 平面交叉的按渠化程度分为: 1加铺转角式:交叉口用适当半径的圆曲线平顺连接相交道路的路基和路面/特点:交叉口形式简单,占地少,造价低,设计方便,但行车速度低,通行 能力小。 适用条件:交通量小,车速低,转弯车辆少的三、四级公路或地方道路: 也可用于转弯交通量较小的主

6、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叉/2021/3/10/通过设置导流岛、划分车道等措施,使单向右转或双向左、右转车流以较大半径分道行驶的平面交叉/2分道转弯式/特点:交叉口转弯车辆,尤其是右转弯车辆行驶速度和通行能力都较高。 适用:车速较高,转弯车辆较多的一般道路/分道转弯式交叉口/2021/3/10/为使转弯车辆不影响其它车辆的正常行驶,在交叉口连接部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的平面交叉/3扩宽路口式/特点:可减少转弯交通对直行交通的干扰,车速较高,事故率低,通行能力大,但占地多,投资较大。 适用:交通量较大、转弯车辆较多的***公路和城市主干路/2021/3/10/扩宽路口式设计时主要解决扩宽的车道数,同时也

7、要满足视距和转角曲线半径的要求/2021/3/10/在交叉口***设置中心岛,用环道***渠化交通,使进入环道的所有车辆一律按逆时针方向绕岛单向行驶,直至所要去的路口离岛驶出的平面交叉,俗称转盘/4环形交叉/环形交叉/2021/3/10/特点: (1)驶入交叉口的各种车辆可连续不断地单向运行,没有停滞,减少了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时间; (2)环道上行车只有分流与合流,消灭了冲突点,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3)交通***简便,不需信号管制;对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用环道***渠化交通更为有效。 缺点: 占地面积大,城区改建困难;增加了车辆绕行距离,特别是左转弯车辆;一般造价高于其他平面交叉。 适用条件: 多

8、条道路相交,通过交叉口的交通量总数为5003000辆小时,左右转弯车辆较多,且地形较平坦的情况/2021/3/10/第二节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与设计/一、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二、交叉口的设计依据 三、交叉口间距 四、平面交叉的岔数及交角 五、交叉口的视距 六、交叉口的转弯设计 七、交叉口的拓宽设计/2021/3/10/1) 交叉口范围直行交通: 设计速度原则上应与路段设计速度相同。 两相交公路的等级或交通量相近时,平面交叉范围内的设计速度可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路段设计速度的70。 (2) 转弯交通:设计速度因分、合流及用地等影响,通常应适当降低,或按变速行驶需要而定。 右转弯车道:设计速度

9、不宜大于40km/h; 左转弯车道:设计速度不宜大于20km/h/二、交叉口的设计依据 1、设计速度/2021/3/10/2、设计车辆 道路设计采用小客车、载重汽车、鞍式汽车(或铰接车)作为设计车辆,平面交叉口转弯曲线的线形和路幅宽度应以设计车辆的行驶轨迹作为设计依据,其转弯时的行迹与行驶速度有关。 3、规划交通量 平面交叉口设计中,多数情况下采用相交道路设计小时交通量作为交叉口规划交通量。 4、通行能力 平面交叉口设计,必须使其设计服务水平下的通行能力满***叉口规划交通量的要求/2021/3/10/第二节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与设计/一、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二、交叉口的设计依据 三、交叉口

10、间距 四、平面交叉的岔数及交角 五、交叉口的视距 六、交叉口的转弯设计 七、交叉口的拓宽设计/2021/3/10/三、交叉口间距/1、平面交叉间应有满***织长度、视距、转弯车道长度等的最小距离。这一最小间距应不小于150m。 2、为保证公路的通行能力,减少交通延误和增进安全,平面交叉的间距应尽可能地大。各级公路平面交叉(包括出、入口在内)的间距应不小于表7-1的规定/3、为使平面交叉有足够的间距,规划和设计时应根据公路的等级和使用功能,必要地***平面交叉和出、入口的数量,设置必要的互通立交、分离立交、通道和天桥。沿线开发程度高的路段,应将街道或小区用户道路布置在与公路相交的支路上,或平行于公路

11、而与公路间只提供有限出、入口的辅道上/表7-1 平面交叉的最小间距/2021/3/10/第二节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与设计/一、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二、交叉口的设计依据 三、交叉口间距 四、平面交叉的岔数及交角 五、交叉口的视距 六、交叉口的转弯设计 七、交叉口的拓宽设计/2021/3/10/四、 平面交叉的岔数及交角/1、平面交叉岔路不得多于四条。 1)新建公路不得直接与已建的四岔或四岔以上的平面交叉相连接。 2)新建公路接入既有平面交叉时,应对交叉进行改建设计。既有交叉为四岔时,应将交通量最小的一条公路在至交叉一定距离处并入另一条交通量较小的公路,使原位置的交叉仍维持四岔交叉。 3)采用

12、环形交叉时,岔路不宜多于五条。 2、平面交叉的交角宜为直角。斜交时,其锐角应不小于70。当受地形条件及其它特殊情况***时,应不小于60/2021/3/10/第二节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与设计/一、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二、交叉口的设计依据 三、交叉口间距 四、平面交叉的岔数及交角 五、交叉口的视距 六、交叉口的转弯设计 七、交叉口的拓宽设计/2021/3/10/五、交叉口的视距 (一)视距三角形 为了保证交叉口上行车安全,驾驶员在进入交叉口前的一段距离内,应能看到相交道路上的行车情况,以便能及时采取措施顺利驶过或安全停车。这段必要的距离应该大于或等于停车视距ST。 视距三角形:由相交道路上的停

13、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在其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阻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2021/3/10/视距三角形的绘制方法与步骤: 1、确定停车视距ST 可根据前述的停车视距计算公式或根据相交道路的设计速度查表选用。 2、找出行车最危险冲突点 十字形交叉口,最危险的冲突点是在最靠右边的第一条直行机动车道的轴线与相交道路最靠中心的一条左转车道的轴线所构成的交叉点。Y字形或T字形交叉口,其最危险的冲突点则在直行道路最靠右边的第一条直行车道的轴线与相交道路最靠中心线的一条左转车道的轴线所构成的交叉点。 3、从最危险的冲突点向后沿行车的轨迹线(可取行车的车道中线)各量取停车视距ST。 4、连接末端构成视

14、距三角形/2021/3/10/二)识别距离/识别距离:为保证车辆安全顺利通过交叉口,应使驾驶员在交叉口之前的一定距离能识别交叉口的存在及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等,这一距离称为识别距离。 1无信号控制的交叉口 对无任何信号控制的交叉口,通常都是等级低、交通量小及车速不高的次要交叉口,识别距离可采用各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 。 2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 对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在车辆正常行驶条件下,识别距离为使驾驶员能看清交通信号和显示内容,能有足够时间制动减速直至停车,但这种制动停车并非急刹车。故其识别距离为/2m/s2 ,t识别时间,公路取10秒,城市道路取6秒/2021/3/10/3停车标志控制的交叉口/

15、对停车标志控制的交叉口,一般为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叉,主次关系明确,而且对标志的识别要比对信号容易,因此,可采用识别时间为2s按上式计算/交叉口的识别距离 表7-4/2021/3/10/第二节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与设计/一、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二、交叉口的设计依据 三、交叉口间距 四、平面交叉的岔数及交角 五、交叉口的视距 六、交叉口的转弯设计 七、交叉口的拓宽设计/2021/3/10/六、交叉口的转弯设计/为了保证各种右转车辆能够以一定速度顺利转弯,交叉口转角处的缘石或行车道路面边缘应做成圆曲线或复曲线,圆曲线的半径R1称为转角半径。 交叉口的圆曲线半径分为:(1)交叉范围相交道路的圆曲

16、线半径;(2)分道转弯式圆曲线半径;(3)加铺转角式圆曲线半径。 (一)相交道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在交叉口范围内,主要道路的设计速度V仍采用路段规定值,次要道路可取路段的0/7倍;横向力系数可按不同计算行车速度在0/150/20之间选用;超高横坡ih,以不大于2%为宜,最大不应超过6/2021/3/10/设计速度/交叉口相交道路最小圆曲线半径/2021/3/10/二)分道转弯式交叉口最小圆曲线半径/当右转弯车辆比较多时,为保证右转车辆能以规定速度分道行驶,应对最小转弯半径加以***。在右转车辆计算行车速度已确定的条件下,取=0/160/20,最小圆曲线半径的一般值采用ih=2%计算,极限值用ih

17、=6%计算/2021/3/10/三)加铺转角式交叉口转角半径/在未考虑机动车道加宽的情况下,转角半径R1为/R右转车道中心线半径(m) B机动车道宽,一般采用3/5m V1右转弯设计车速(km/h),路段设计车速的0/50/7倍,计算时可采用0/6倍/图7-12转角半径计算图示/2021/3/10/2021/3/10/第二节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与设计/一、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二、交叉口的设计依据 三、交叉口间距 四、平面交叉的岔数及交角 五、交叉口的视距 六、交叉口的转弯设计 七、交叉口的拓宽设计/2021/3/10/七、 交叉口的拓宽设计/当相交道路的交通量较大,转弯车辆多而车速又高时,

18、可在交叉口进口到的一侧或两侧拓宽车道,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拓宽车道包括:右转车道和左转车道两种。 (一)转弯车道的设置条件 1右转车道的设置条件: 1)公路平面交叉 两条一级公路相交或一级公路与交通量大的***公路相交,应对所有右转弯运行设置渠化的右转弯车道。***公路与一级公路的交叉凡有下列情况者,应设置右转弯车道 (1)平面交叉角小于75; (2)交通量较大的交叉中,车辆右转会引起不合理的交通延误; (3)右转车流中重车的比例较高; (4)以大于30km/h的速度右转弯; (5)与高速公路集散路(通往高速互通立交的连接线)相交时/2021/3/10/2)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 高峰小时一个信号

19、周期进入交叉口的右转车多于4辆时,应增设右转专用车道。 2左转车道设置条件: 1)公路平面交叉口 四车道公路除左转交通量很小的情况外,均应在平交范围内设置左转弯车道。***公路遇到下列情况,应设左转弯车道。 (1)左转弯交通会引起明显的交通阻塞或交通事故; (2)与高速公路集散路(通往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的连接线)相交时; (3)非机动车较多且无专门的非机动车道的交叉; 2)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 高峰小时一个信号周期进入交叉口的左转车辆多于3辆或4辆(小交叉口为3辆,大交叉口为4辆)时,应增设左转专用车道/2021/3/10/二)设置方法 1、右转车道设置方法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

20、右转车道/2021/3/10/2、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左转车道是向进口道左侧扩宽的,依据相交道路是否设置中间带和中间带的宽窄可按以下方法实现左转车道。 1)宽型中间带:当设有较宽中间带(一般不小于4/5m)时,将道口一定长度的中间带压缩宽度,由此增辟出左转车道/2021/3/10/2)窄型中间带:当设有较窄中间带(宽度小于4/5m)时,利用中间带后宽度不够,可将道口单向或双向车道线向外侧偏移,增加不足部分宽度/2021/3/10/3)无中间带:当相交道路不设中间带时,可通过两种途径增辟左转车道。 (1)向进口道的一侧或两侧扩宽,增加进口道路幅总宽度,在进口道中心线附近辟出左转车道。 (2)不扩宽

21、进口道,占用靠近中心线的对向车道作为左转车道/向进口道的一侧或两侧扩宽/占用对向车道/2021/3/10/三)拓宽车道的长度/1、右转车道的长度 交叉口的进口道设置了右转车道后,为不影响横向相交道路上的直行车流,在横向相交道路的出口道应设加速车道见图7-19、进口道处各转车道的长度应能满足右转车辆减速所需长度,也应保证右转车不受相邻等候车队长度的影响;出口道的加速车通应保证加速所需长/2021/3/10/1)渐变段长度ld 渐变段的长度ld可按转弯车辆以路段平均行驶速度VA行驶计算,即/式中:VA路段平均行驶速度(km/h); B右转车道宽度(m); J车辆行驶时变换车道的侧移率(m/s),一

22、般取1/0 2)减速所需长度ld和加速所需长度la 进口道减速所需长度ld和出口道加速所需长度la可用下式计算/式中: VA减速时的进口道或加速时的出口道处路段平均行驶速度(km/h); VB减速后的末速度或加速前的初速度(km/h) ; a减速度或加速度(m/s/2021/3/10/3)等候车队长度ls 右转车道长度应能使右转车辆从直行车道最长的等候车队的尾车后驶人拓宽的车道,其长度为/式中:ln直行等候车辆所占的长度(m),一般取612m,小型车取低值,大型车取高值,一般可取7m; n一次红灯受阻的直行车辆数/所以,右转车道长度lr为/式(7-8/式(7-7/2021/3/10/出口加速车

23、道长度lp为/2、左转车道的长度 左转车道长度也是出渐变段长度ld、减速所需长度lb或等候车队长度ls组成,即采用公式(7-8)计算。 但是,公式(7-8)中的n应为左转等候车辆数。对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可用下式计算/对无信号控制的交叉口,考虑到车辆到达的随机性、可按平均每分钟左转弯车辆数的两倍取用,即/2021/3/10/四)拓宽车道的宽度/当右转弯车道等宽时,其宽度尽量与路段车道宽度保持一致。如因占地***需要变宽时,最窄不得小于3/0m,一般在33/5m之间。 左转弯车道宽度规定如下表所列/左转弯车道宽度(单位:m/2021/3/10/第一节 道路交叉设计概述 第二节 平面交叉口的型式与设

24、计 第三节 平面交叉口的交通*** 第四节 环形交叉口设计 第五节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第七章 道路交叉口设计/2021/3/10/第三节 交叉口的交通***设计/一、车辆交通***方法 二、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2021/3/10/第三节 交叉口的交通***设计/一、车辆交通***方法 (一)设置专用车道 ***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在各自的车道上分道行驶,互不干扰,根据行车道宽度和左、直、右行车辆的交通量大小可作出多种组合的车道划分/2021/3/10/2021/3/10/二)左转弯车辆的交通***/1设置专用左转车道 2实行交通管制 3变左转为右转 (1)环形交通(图a);(2)街坊绕行(图b) ;(3)

25、远引绕行(图c/c/2021/3/10/在车道上划线,或用绿带和交通岛来分隔车流,使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速度的车辆能象渠道内的水流那样,沿规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行驶,这种交通***称为渠化交通/三)***渠化交通/2021/3/10/2021/3/10/四)调整交通*** 当旧城区道路改建困难时,可对城市道路网综合考虑,采取改变交通路线、***车辆行驶、控制行驶方向、***单向交通等,简化交叉***通,提高整个道路网的通行能力。 (五)实行信号管制 采用自动控制的交通信号指挥系统,提高行车速度和通行能力/2021/3/10/第三节 交叉口的交通***设计/一、车辆交通***方法 二、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202

26、1/3/10/二、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一)行人交通*** 行人交通***的主要任务是***行人在人行道上行走,在人行横道线内安全过街,使人、车分离,干扰最小/2021/3/10/2021/3/10/二)非机动车交通*** 1/ 在交叉路口,非机动车道通常布置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 2/ 在交叉口内,一般车流量下非机动车随机动车按交通规则在右侧行驶,不设分离设施。 2/ 车流量较大时,可采用分隔带(或墩)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离行驶,减少相互干扰。 3/ 当车流量很大,机、非之间干扰严重时,可考虑采用立体非机动车交通***,并与人行天桥或地道一起考虑/2021/3/10/第一节 道路交叉设计概述 第二

27、节 平面交叉口的型式与设计 第三节 平面交叉口的交通*** 第四节 环形交叉口设计 第五节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第七章 道路交叉口设计/2021/3/10/第四节 环形交叉口设计/一、环形交叉口的形式 二、普通环形交叉口 三、入口让路环形交叉口/2021/3/10/第四节 环形交叉口设计/一、环形交叉口的形式/根据中心岛的大小和交通***原则等因素的不同,环形交叉口分成两种形式: 1、普通环形交叉口 具有单向环形车道,中心岛直径大于25m。 2、入口让路环形交叉口 具有单向环形车道,中心岛直径为525m/图7-18 环形交叉口的组成/2021/3/10/第四节 环形交叉口设计/一、环形交叉口的形式

28、二、普通环形交叉口 三、入口让路环形交叉口/2021/3/10/式中:b紧靠中心岛的车道宽度(m); ih环道横坡度(%),一般采用1/5%; V环道设计速度(km/h/二、普通环形交叉口 (一)中心岛的形状和半径 1、中心岛的形状 中心岛的形状应根据交通流特性、相交道路等级和地形地物等条件确定。一般多用圆形,有时也用圆角方形和菱形;主次道路相交时宜采用椭圆形;交角不等的畸形交叉可采用复合曲线形。 2、中心岛的半径 1)按设计行车速度的要求计算/2021/3/10/交织:就是两条车流汇合交换位置后又分离的过程。 交织长度: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辆,在环道行驶时相互交织,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距离

29、,称为交织长度/2)按交织段长度的要求计算半径R/2021/3/10/中心岛半径必须满足两个路口之间最小交织段长度的要求,交织段长度所要求的中心岛半径Rd,近似地按交织段长度所围成的圆周大小来推导/式中:Bp相交道路的平均路宽(m); l相邻路口的交织段长度(m);n相交道路的条数。 环形交叉口的相交道路条数一般不宜多于6条。中心岛半径选用按两种方法计算所得的大者。中心线夹角差别较大者,可先按8-11确定中心岛半径R,然后再验算其交织段长度l是否符合要求/相交道路中心线的小夹角/2021/3/10/环道即环绕中心岛的单向行车带,其宽度取决于相交道路的交通量和交通***。 环道上的车道布置: (1

30、)靠近中心岛的一条车道作绕行之用, (2)最靠外侧的一条车道供右转弯之用, (3)中间一至二条车道为交织之用 环道上一般设计三条车道为宜。如交织段长度较长时,环道车道数可布置四条;若相交道路的车行道较窄,也可设二条车道。 每条车道宽3/503/75m/二)环道的宽度/2021/3/10/交织角:是进环车辆轨迹与出环车辆轨迹的平均相交角度。它以距右转机动车道的外缘1/5m和中心岛边缘1/5m的两条切线交角来表示的。 交织角越小,行车就越安全。交织角以控制在2030之间为宜/三)交织角/2021/3/10/四)环道外缘线形及进出口曲线半径/从满***通需要和工程节约考虑,环道外缘平面线形不宜设计成反

31、向曲线形状,这种形状在环道外侧约有20%的路面(图中***影部分)无车行驶,即不合理也不经济。环道外缘平面线形宜采用直线圆角形或三心复曲线形。 环道进出口的半径取决于环道的设计速度/2021/3/10/五)环道的横断面/环道的横断面形状对行车的平稳和路面的排水有很大关系,而横断面的形状取决于路脊线的选择。通常路脊线设在交织车道的中间,若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设有分隔带,其路脊线也可设在分隔带上。如图7-23所示/图7-23 环道的路脊线/2021/3/10/三、入口让路环形交叉口/一)入口让路环形交叉口的行驶规则 入口让路环形交叉口将入口当成“支路”,到达入口的车辆发现左方环道上有车辆,且无***间隙

32、时,应在入口等候,侍机入环。为使当环行车流出现间隙时,等候车辆能高效地使用这一间隙,入口应为不同去向的车辆分别提供等候车道,即左转弯车辆等候在较左的车道上,右转弯车辆等候在较右的车道上。入口让路规则破坏了原来进环车辆行驶的连续性,但可减少交织段长度,环行车流间的空隙得到较充分的利用,具有较大的通行能力。 (二)中心岛的形状和半径 入口让路环形交叉口应根据设计车辆的转弯轨迹、环道车道数及各岔路的路幅宽度确定中心岛半径。一般中心岛半径不应小于5m,最小可采用2/5m/2021/3/10/三)出入口设计/为提高入口让路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入口要为不同去向的车辆分别提供等候车道,入口应增辟车道做成喇

33、叭状。增辟的车道数至少为一个,最多为两个,入口车道总数不大于四个。停车线处车道宽度为3/0m,增辟车道起点车道宽度为2/5m,拓宽有效长度为25m。 入口应右偏且呈曲线形,并使入口左路缘的延长线不与中心岛相割。入口曲线半径为10100m,并以20m为宜。当接近或超过l00m时,显得偏斜不足。 出口不增辟车道,但应拓宽车道,并用1/151/20的渐变率收敛到正常车道的宽度。 入口与邻接的出口之间应尽量避免采用短的反向曲线,而应采用直线圆角形,必要时可增大出口曲线的半径。三路交叉中,相邻的入口和出口间距较长时,允许出现反向曲线/2021/3/10/四)环道的宽度 环道宽度应为各相交道路中最大入口宽

34、度的11/2倍。一般情况下,环道宜为三车道的宽度。当某一个人口的右转弯交通量占50或达到300辆/h时,应增辟与环道间有“V”形标线导流岛分隔的右转弯车道/2021/3/10/第五节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一、交叉口立面设计的要求和原则 二、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 三、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与步骤/交叉口立面设计(又称竖向设计)的目的是合理确定交叉口范围内相交道路共同构筑面上各个点的设计标高,统一解决行车、排水、建筑***三方面在立面位置上的要求,使相交道路在交叉口处形成一个平顺的面,以保证行车顺适、排水顺畅、并与周围建筑物的地面标高协调/2021/3/10/一、交叉口立面设计的要求和原则 1/相同

35、等级道路相交时,一般维持各自的纵坡不变,而改变纵坡较小的道路的横坡度。 2/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时,主要道路的纵、横断面均维持不变,而将次要道路双坡横断面,逐渐过渡到与主要道路纵坡相一致的单坡横断面,以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便利。 3/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方向背离交叉口,以利于排水。 4/交叉口范围布置雨水口时,一条道路的雨水不应流过交叉口的人行横道,或流入另一条道路,也不能使交叉口内产生积水。 5/交叉口范围内横坡要平缓些,一般不大于路段横坡,以利于行车。纵坡度宜不大于2%,困难情况下应不大于3%。 6/交叉口立面设计标高应与周围建筑物的地坪标高协调一致/2021/3/10/二、交叉口

36、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 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形式主要取决于交叉范围相交道路的纵坡、横坡及地形,以十字交叉为例,主要有六种形式/凸形地形/凹形地形/分水线地形/2021/3/10/谷线地形/斜坡地形/马鞍形地形/2021/3/10/三、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与步骤/一)设计方法 交叉口立面设计的传统方法有: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及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 方格网法是在交叉口范围内以相交道路中心线为坐标基线打方格网,求算各点的设计标高。设计等高线法是在交叉口范围内选定路脊线和标高计算网,并计算其上各点的设计标高,勾绘交叉口设计等高线。以上两种方法的结合称为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 目前对于简单的沥青路面交叉口,通常

37、采用特征断面法;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交叉口和大型、复杂的沥青路面交叉口,一般采用高程图法/2021/3/10/二)传统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步骤 1、收集资料 (1)测量资料:交叉口的控制标高和控制坐标,地形图等。 (2)道路资料:相交道路的等级、宽度、纵坡、横坡等。 (3)交通资料:交通量及交通组成。 (4)排水资料:区域排水方式,已建或拟建的地下、地上排水管渠的位置和尺寸。 2、绘制交叉口平面图 按比例绘制出道路中心线、车行道、人行道及分隔带的宽度,转角曲线和交通岛。 3、确定交叉口的设计范围 交叉口的设计范围一般为转角圆曲线的切点以外510m。 4、确定立面设计图式和等高距 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

38、纵坡方向、地形情况以及排水等要求,确定所采用的立面设计图式。根据纵坡大小和精度要求选定等高距h,一般h=0/020/10m,为计算方便取偶数为宜。 5、勾绘设计等高线 6、计算施工高度/2021/3/10/1)路段设计等高线的计算和画法 设等高距为h,则中心线上相邻等高线的水平距离l1为/5、勾绘设计等高线/设置路拱以后(路拱高h1),等高线在车行道边线上的位置沿纵向上坡方向偏移的水平距离l2为/2021/3/10/2021/3/10/方格网法/2) 交叉口上设计等高线的计算和画法/hG=hA-AGi1/2021/3/10/方 格 网 设 计 等 高 线 法/2021/3/10/三)特征断面法

39、/1、特征断面的确定和特征点标高的计算 交叉口的特征断面与选定的路脊线密切相关。路脊线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和交叉角度等因素确定,既要考虑行车平顺,又要考虑整个交叉口的均衡美观。 (1)相同(或相近)等级道路相交时的特征断面 相同(或相近)等级道路相交,立面设计时一般纵坡不变,而改变他们的横坡度。对于X形交叉或交角大于75的T形交叉,路脊线通常为行车道中心线;对于斜交过大的T形交叉,其中心线不宜作为路脊线,应加以调整。 1) X形、T形交叉口的特征断面 X形、T形交叉口的特征断面主要是三种位置的情况: 交叉口的入口处,如B1A1断面和B2A2 断面。 位于转角曲线的切点处,如C1D1断面和C2D2 断面。 位于交叉口的对角线处,如OE 断面/2021/3/

温馨提示:
1. WEO啦仅展示《道路交叉口设计讲义之平面交叉》的部分公开内容,版权归原著者或相关公司所有。
2. 文档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免费公开的渠道,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通知我们立即删除。
3. 当前页面地址:https://www.weo.la/doc/d2afae1ab977e26f.html 复制内容请保留相关链接。